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文字所淹沒,例如各大媒體的文章、廣告傳銷,又或者朋友在社交平台的閒話家常。有些社會科學家會利用嶄新數碼工具,嘗析分析海量的文字訊息,當中最常用的有「自然語言處理」程式。在全民抗疫時期中,這些程式就被改為分析病毒基因,效果良好。
免疫系統
|共11篇|
鄭立:人係點嚟 —— 除了坐監,疫病亦會令人生更精彩
這遊戲的社會要進步,就必須從盛平走進亂世,才能夠重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社會。如果一直維持盛平,雖然繁榮,但也代表社會僵化以及不同的腐敗,社會只會停滯不前。
武漢肺炎肆虐,孩子卻少「中招」?
武漢肺炎困擾港人甚久,但我們對此「敵人」所知甚少。例如潛伏期最長可達多少天?傳播能力有多遠和多強?天氣回暖是否就會消失?眾多疑問當中,相對算是「可喜」的算是這點 —— 縱觀全球各地,為何確診感染個案裡,兒童的比例似乎較低?不幸感染後,病重者亦較少?
從免疫力檢出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當病人發燒時,診症其中一項任務是判斷其屬於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再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臨床上常常無法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診斷具挑戰性。如果能夠快速分辨致病的種類,就可以在患者不需要時停止給他們使用抗生素。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公司 MeMed,就研發出基於免疫的蛋白質特徵的檢測方法。
為何小孩食物過敏愈見廣泛?
有人會對花生、蠶豆、奶或蛋等食物有過敏反應,最近甚至連芝麻,亦被列入可能致敏的食物之一。於倫敦國王學院從事小兒過敏研究的 Alexandra Santos 博士便指,現時全球兒童對食物過敏的問題,比以往更嚴重。研究人員正努力找出當中原因,並設法應對。
第 19 個世界愛滋病日,何時解決不治之症?
各方除了希望增加公眾對愛滋病相關認識外,更希望此病不再污名化,當然,最治標又治本的就是做到「零感染」,或者根治此不治之症。愛滋病重災區非洲最近在這方面出現了曙光。當地衛生研究組織 Africa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實驗室主管 Thumbi Ndung’u 就撰文指出,當地研究員正了解控制病毒的免疫機制,並以此開發治療和預防愛滋病病毒的新型藥物和疫苗,並已取得長足進展。
何以食泥?解毒、治病、增強免疫力
早有科學研究指泥土有益幼童身心健康,鼓勵家長放膽讓孩子親近泥土,甚至指食泥有助強化兒童免疫系統。有家長欣然接受從善如流,也有人大呼荒謬,質疑泥土啖啖細菌何益之有。其實,人類食泥有至少上百萬年歷史,泥土可維生、解毒、治病,乃古人恩物。
【崇尚自然】天然添加劑比合成更易致敏?
相比化學合成的添加劑,天然食品提煉出的添加劑,可能令情況更為複雜。由於近年崇尚天然的飲食習慣,生產商遂採用天然食品取代合成添加劑;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過敏症專科醫生 Ronald Simon 指:「天然物質可能含有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反應的蛋白質,因此更容易引發過敏反應。相比之下,免疫系統識別合成添加劑可能性更低。」
維他命 D 預防百病?
維他命 D 是少數人體能夠自行合成的營養素,可經皮膚吸收陽光紫外線而產生,或從部分食物攝取。眾所周知,維他命 D 為身體平衡鈣磷量,吸收充足有助骨骼、牙齒及肌肉發育健康,但自近年醫學界發現不同器官均有接收維他命 D,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指出維他命 D 的多重益處,包括保腎、防糖尿病、調節免疫、預防癌症及保護心臟血管等。陽光宅男不止會吸引目光,還能夠保持健康。
恐懼要行山:森林浴的療效
人恐懼的時候,要行山;不想行山,也可以「森林浴」,置身林木之間,簡單如深呼吸,根據研究不止有散心效果,對健康更有助益,增強免疫力之餘,甚至可以防癌。
推翻教科書:社交力全靠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人類的疾病防禦機制,肩負檢測及消滅由小到大的各類病原體之重責,維持身體健康。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免疫系統的重要程度超出想像,甚至主宰著我們的社交行為。當免疫系統出毛病,社交能力也有機會隨之受影響。此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對神經病學疾病如自閉症、精神分裂有著莫大且深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