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求健康,不少飲品和食品都轉用代糖,但多年來科學界一直質疑攝取代糖對人體是否安全。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潛在人類致癌物」,但令人驚訝的是,看似健康的蘆薈及蕨類植物也同在此列。
在 WHO 可致人類患癌物質分類清單「Group 2B」的 94 個項目中,汽油、愛滋病病毒二型(HIV-2 )、瀝青等榜上有名,這一點都不意外,但出乎意料的是,名單上有看似對人體無害的物質,例如蕨類植物、蘆薈提取物及傳統亞洲醃菜等。
WHO 預計在 7 月中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加入名單。雖然數十年來該成份一直受科學界密切關注,但今次將其列入可致癌物,未來或會牽連甚廣,因全球約 6,000 種食品含有阿斯巴甜,業內人士批評新分類具誤導成分,指引含糊不清,過去類似的爭議更曾引發訴訟。
事實上,有關潛在致癌物清單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編寫。機構通過人類及動物研究的科學證據,結合其他相關數據,例如可能致癌機制,然後將不同項目分為以下 4 個組別:
- Group 1:證實導致人類患癌。包括酒精、某些類型的 HPV 及致電離輻射 (Ionizing radiation)。
- Group 2A:很大機會導致人類患癌。包括紅肉、通宵工作及室外空氣污染。
- Group 2B:可能導致人類患癌。阿斯巴甜即將納入此組別。
- Group 3: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可導致人類或動物患癌,包括某些麻醉劑、矽膠乳房植入物及染髮劑。
列入 Group 2B 名單的項目,必須是建基於「有限的人類致癌性證據」及「足夠的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而即使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表明可導致人類患癌,只要有確實證據證明在動物身上產生致癌機制,而機制也適用於人類的話,也可能會落入這個類別。
以一項為期兩年的老鼠研究為例,如飲用水中摻有蘆薈提取物,老鼠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機構因此將蘆薈納入 Group 2B。其他研究顯示,在老鼠及人類腸道中,某些蘆薈化學物質會轉化為另一種化學物質,可能對 DNA 造成破壞,增加致癌風險。
除蕨類植物及醃製蔬菜之外,Group 2B 更出現了僅孕酮(Progesterone-only)避孕藥,甚至是常用電子設備發出的無線電頻率磁場(Radiofrequency magnetic field)。該組別名單亦包含很多植物分離物,包括卡瓦胡椒(Kava)提取物,此物質多用於南太平洋島嶼的儀式飲品,可令人出現醉態,還有用作草藥出售的銀杏提取物及金印草根(Goldenseal root)粉。至於可能致癌的職業及活動,則包括木工手藝、木工製品、鋪瀝青工作,以及乾洗及紡織製造行業等。
不過,WHO 指引沒有量化任何 2B 類物質的風險,也沒有提供接觸限制建議。因此,消費者仍可在合理範圍內飲用含代糖飲品及進食醃菜。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數據建議,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ADI)為每公斤體重 50 毫克,以美國女性平均體重而言,上限約為 19 罐健怡可樂,所以不超出正常飲用量的話,理應不會引起太大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