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營銷:神經造影可讀心測謊?

A+A-
腦神經造影一方面於神經學和醫學貢獻重大,另一方面具有甚麼局限和風險?
腦神經造影一方面於神經學和醫學貢獻重大,另一方面具有甚麼局限和風險?

功能性磁振造影自 1992 年面世以來,為人類觀察大腦的能力,開闢了掌握大腦活動和機能的途徑。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教授 Russell Poldrack 日前在「自然」期刊網站上,介紹了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Barbara Sahakian 與神經科學家 Julia Gottwald 的新書 Sex, Lies, and Brain Scans: How fMRI Reveals What Really Goes on in our Minds ,書中探討神經造影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的看法,fMRI 一方面於神經學和醫學貢獻重大,另一方面亦具備局限和風險。

圖片來源:Amazon
圖片來源:Amazon

讀心?

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量度血氧的改變來測量和描繪神經活動,Sahakian 與 Gottwald 提出了問題核心:神經造影能讓人讀取大腦想法?他們指出,近年 fMRI 數據已用來分析思想內容,例如受驗者對個別字詞的反應、人對於採取某種行動的傾向。不過這些方法還未足夠解讀出「思想的語言」,即未能讓人「讀心」,但隨著發展機器「深度學習」來分析神經影像數據,「讀心」或只是時間的問題。

測謊?

fMRI 除了是平常的醫學科研用途,還涉及更深層次的道德討論。例如以 fMRI 來作為測謊器,因準確度不足而尚未能用於司法舉證,如神經病患者的腦部反應或有所差異,因此並非所有人只要符合了個別條件便是罪犯,神經造影或只能輔助預測罪行。

神經營銷

另一方面,「神經營銷」(neuromarketing)卻開始興起,即觀察消費者的神經反應,來研究消費者的購物喜好,fMRI 或成未來神經營銷其一的重要技術神經營銷窺探人的潛意識世界,甚至嘗試影響消費者的購物意識,令人擔憂私隱和潛在腦控制的風險,Sahakian 和 Gottwald 則建議在這方面應多加規管,避免技術遭到誤用。

因果推論

作者也指出,這技術只揭示出「相關關係」,例如即使一個區域雖然顯出在恐懼時比較活躍,但不必然代表那區域是與恐懼體驗有因果關係。因果關係需要刺激大腦作比較研究,或大腦病變(如中風)才能印證,例如許多研究顯示腹內側額葉(Ventromedial Frontal Cortex)於受驗者考慮願意付出多少金錢來買一樣貨品時會較活躍,但最近卻有研究發現該區域具缺憾的人並沒有顯示出失去了此能力,可見在下定論時要相當小心

逆向推論

另外作者亦提到研究者有時會犯了「逆向推論」(Reverse inference)的謬誤,即從大腦活動(如杏仁核活躍),來推測出心理狀況(如驚恐)。fMRI 能讓人得知在某種精神情感反應下,大腦個別區域的活躍情況,但研究者卻不能因看見個別區域特別活躍,逆向推測當時受驗者的心理狀況。經典的例子有如研究連環殺手的神經科學家 James Fallon ,掃描自己的大腦後發現自己的額葉(frontal lobe)和顳葉(temporal lobe)較不活躍,判斷自己是潛在精神失常者,但其實這種推論是邏輯犯駁。研究不一定可信,但科學精神就是不停通過實驗和辯論來求真,大眾讀者在增廣見聞的同時也應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