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人體影響之謎

A+A-
圖片來源:Clara Margais/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無論是山川、海洋、極地,或者鹽、水和尋常食物,微塑膠都已無處不在,人類一週可能已攝入約 5 克;上月一份研究更顯示,人體血液中也檢測到微塑膠。避無可避的微塑膠,會對人體造成甚麼傷害?「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道指,科學家雖然有所憂慮,但目前尚未確定微塑膠的健康威脅。

微塑膠即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塑膠。今年,來自荷蘭和英國的科學家有兩項研究,分別在外科手術患者的肺部深處,以及匿名者捐贈的血液中找到微塑膠。不過,兩個研究都沒有提到微塑膠可能造成甚麼傷害。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生態毒理學榮休教授、血液研究合著者 Dick Vethaak 不認為結果令人震驚,但承認應關注本不該出現在血液中的塑膠。微塑膠一如灰塵、花粉、煤煙等,可以進入人體,他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粒子的世界。關鍵是要清楚,攝入多少塑膠,會增加我們對粒子的負擔。」

千萬種化學物質,誰對誰錯?

環境中持續碎裂的塑膠,能分解成比人髮更幼細的纖維,在空氣中傳播也不成問題。但計算攝入微塑膠數量之前,或者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 —— 確定種類不同的微塑膠,會造成甚麼傷害。塑膠只是統稱,眾多化學物組合裡,不少強度、柔韌度各異的塑膠及化學添加物都可能有毒。今年載於美國化學會出版(ACS Publications)的研究,分析超過 1 萬種用於塑膠的化學物質,界定其中 2,400 多種,為歐盟標準下含一項或多項具持久、生物蓄積特質及毒性的潛在關注物質。

塑膠的化學添加物還能滲入水中。另一項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塑膠產品,在水中可以釋放 1% 至 88% 化學添加物;同時,單一塑膠產品可以含多達 8,681 種化學添加物,因此,要找出哪些特定化學組合的塑膠有問題,絕不容易。澳洲的公共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科學家 Denise Hardesty 博士認為,日常生活中人接觸到的化學物質甚多,我們往往只能發現化學物影響身體,但難以找到該化學物導致問題的因果關係。

動物可以告訴我們的,原來不多

想在其他動物實驗身上一窺塑膠內毒素的潛在影響,也未必容易。科學家早於 2015 年已指,9 成海鳥都有攝入塑膠。部分經常接觸塑膠的鳥類種群,已證實受塑膠中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威脅。不過,2019 年一項研究曾指,被餵食塑膠的日本鵪鶉幼雛,生長及雌性鵪鶉性成熟過程均有輕微延緩,但並不比未暴露於塑膠環境的幼雛更易生病、死亡或有繁殖困難。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結果表明在毒理學及內分泌影響上,帶有少量塑膠的大量鳥類「可能不像我們所想像的嚴重」。

這項鵪鶉研究的合著者 Hardesty 便認為,以此評估接觸微塑膠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容易」。尤其上述研究難以找到鵪鶉受損害的明確證據,反映目前研究人員仍無法確切解答人類食用塑膠的影響。魚類研究則未必認同「不用太擔心」的說法。去年另一項針對淡水斑馬魚及海魚黑點稻田魚的研究提出,不論塑膠的聚合物類型是甚麼,暴露在微塑膠環境中的兩種魚,體型和體重的增長均有減少;隨時間過去,4 個月後減少的程度比 2 個月後的更嚴重。魚的生殖率跟平常比較也下降多達一半。

回到人類,現時所知道的是……

其他動物攝入塑膠的表現有異,人類可否參考則成疑;以人為對象的實驗,又不能餵參與者食塑膠。報道指,有實驗室測試證明,微塑膠會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害,包括引起過敏反應和細胞死亡等,但目前為止,尚未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大型群體內,接觸微塑膠與健康的影響有關連。其他針對小部分群體的研究,至多只能交出身體許多部位都有微塑膠這個結論。

微塑膠對肺部的影響,或者是科學家目前相對瞭解的地方。有針對肺癌患者的研究指,微塑膠纖維有可能導致呼吸道疾病。其他類型的空氣污染例如柴油廢氣、煙草煙霧,則能附於微塑膠纖維上,一旦吸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為肺部細胞帶來額外壓力和毒性,使患者更難對抗呼吸道感染。史丹福大學過敏和哮喘研究中心主任 Kari Nadeau 受訪時也強調,肺部研究所發現的顆粒,均出自已知對人類有毒的塑膠,這些塑膠會刺激肺部、引起頭暈、頭痛、哮喘甚至癌症。

話雖如此,美國肺臟協會首席醫療主任 Albert Rizzo 表明,現時科學界還是太不清楚微塑膠的影響,無法得出結論。「塑膠是以惰性形式存在,抑或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疤痕、器官纖維化或癌症?」他補充,觀察微塑膠在體內持續留存的時間、人們暴露在相關環境的時間也非常重要;吸煙導致癌症的長時間研究及觀察,可與之相比。「我們會在 40 年後發現,肺部的微塑膠會導致肺部提早老化,或導致肺氣腫嗎?我們還不知道。這段期間,我們可以令塑膠更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