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Cheap 人專用的名牌年代

A+A-
隨著名牌普及,愈來愈多人傾向購買小眾品牌的出品。 圖片來源:Ed Jones/AFP/Getty Images

近幾年認識不少家裡經濟環境比較好的年輕人,當中有來自香港的,也有來自國內的,他們在購物上都有個共同傾向,就是喜歡找一些有品質、手工好,但名不經傳的小牌子。這些牌子可能是由於以家族式經營,又或者沒有深厚歷史,也許是沒辦法,亦也許根本沒打算要將牌子擴張到巨型規模。

原因是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拜現今科技所賜,小作坊的技術與工具的差距,和傳統大廠的分野再不如以前般明顯。而且這些小牌子所製作的,除了品質可以毫不輸蝕之外,而且即使把標籤拿出來,都沒幾個人認識。

跟他們談起,清楚瞭解到名牌貨大牌子,對這些新一代具消費力的人們來說,已經大大失去了魅力。他們的觀念裡頭,這些路人皆知的名牌,算是提供給一些沒有鑒賞能力的大眾,因為他們願意付出比較高的價格去獲取起碼的質素。

要這些年輕人再去使用那種一看便知的設計,幾乎已經和「惡俗」劃上等號。

對於自己的「識見」更為著緊的這些年輕人們,早不受傳統價值觀羈絆,你說他們比較自我中心也可以,但在消費習慣上,要他們穿一些和大眾一樣的衣物在本質上已經成為了具有負面價值的事。哪怕是我們這代「中坑」曾經深深認同的經典,好像 Hermes 的 Birkin、Chanel 的 2.55,在他們眼中,和工廠制服幾乎沒有分別。

人手製作的 Hermes 手袋一袋難求,但這些經典不再是年輕消費者的心頭好。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講舊一輩人們避不開身份認同的詛咒,但年輕人們這種想法,其實是相當實在地趨近「奢華」的消費形式。

因為「奢華」的要素當中,品質固然重要,但獨特性也不可以被忽略。所謂「潮流」,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單可以和「奢華」毫無關係,甚至會有機會出現矛盾對立的情況。而如果當獨立品牌都可以達到一定的品質,流水作業的名牌子即使手工一樣的好,但內裡的精神卻變得極端脆弱。

「撞款就是 Cheap﹗」不少名牌對消費者的心態並非視若無睹,他們也不是沒有盡力去玩他們的秘密遊戲,像是試圖限制產量,甚至推出特別的限量版,當中原意無非都是希望買家不會輕易在街上跟其他人「撞款」。但名牌就是名牌,再限量,牌子也沒有分別,你也不可能把設計弄得太過跳脫以致於連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擱下。

大品牌花費巨資去做廣告宣傳,以密集重複的訊息去構造一種「標準」,去主導大眾所認同的價值,在傳統傳媒主導的舊世界裡相當有效,但現在的年輕人們獲得資訊的途徑已經完全不一樣,化整為零的年代到臨,傳統大品牌想在奢侈品界別中保持順暢的營利增長將會變得更為艱難。由幾個大集團壟斷市場的情況,你以為會千秋萬代,但有可能分崩離析得叫人措手不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現在棲身於香港英國兩地,為求打開雙眼看清世界。雖然嘴賤,仍想將所知所想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