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贈,是怎樣一回事?

A+A-
英國哲學家 Jeremy Bentham 是首位遺體捐獻者,讓學者公開解剖,其骸骨現仍展示於倫敦大學學院。 圖片來源:Jim Dyson/Getty Images

並非所有人選擇死後被埋葬或火化,而是將遺體「損獻給科學」。美國現時有 7 間被認可的非移植組織保存庫,負責監督遺體捐贈。多間大學和醫療機構亦接受遺體捐獻,用作解剖教學、研究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改良或研發如面部移植手術等技術,以及訓練手術機械人等;田納西州的「屍體農場」則有助法醫人員研究屍體腐化。惟現時公眾對遺體損獻的認知遠不及器官損贈,估計美國每年有 2 萬名損獻者,佔每年 270 萬的死亡人數不到 1%。

過去如何使用屍體?

根據 Mary Roach 所寫的「僵硬:人類屍體的奇異生活」一書,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是世上首位允許解剖屍體的統治者。儘管出於宗教原因,木乃伊製作技術也在當時誕生,但解剖完全是為了科學 —— 學習人體解剖;14 至 19 世紀初的歐洲醫療人員,通常是以死囚的屍體作研究,但因處決人數不足,盜墓及屍體黑市交易一度盛行。

直至英國政府於通過「1832 年解剖法」,允許醫學院使用死於監獄或濟貧院無人認領的屍體,情況才得以改善。但當時不少基督徒認為,被解剖的屍體無法復活而視之為禁忌。有說當時支持解剖法的英國哲學家 Jeremy Bentham,因不想向腐敗的英格蘭教會支付喪葬費,而成為首位捐獻者讓學者公開解剖,其骸骨現仍展示於倫敦大學學院。

1893 年,美國陸軍醫療隊外科醫生 Louis La Garde,奉命以屍體測試新式春田步槍。1950 年代,許多汽車製造商認為,無法令乘客在嚴重車禍中倖存,直至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研究員以屍體進行實驗,發現人的頭部可在幾分之一秒內,承受 1.5 噸重力而不受傷害,從此出現更多類似的測試,至 1995 年估計每年因此拯救了 8,500 條生命。

遺體捐獻如何運作?

以美國最大規模的非移植組織保存庫 MedCure 為例,它是一所牟利企業,捐獻者可直接向他們預先登記,了解整個過程並簽訂同意書,再經過醫療及背景篩查 —— 如靜脈吸毒者或最近曾被監禁,均被視為疾病傳播風險較高而不獲接受。合資格者一旦去世,將由 MedCure 支付運送遺體費用,經檢驗確保沒患有愛滋病、乙型或丙型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其遺體便會被安排送到合適的客戶進行研究。MedCure 實驗室營運總監 Rachel Mulligan 表示,現時手術機械人的發展推動了遺體捐贈行業。一些醫療設備亦透過屍體進行測試,以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安全認可;而不少骨科器材工程師會在屍體上測試植入物。

研究完成後,MedCure 會再次收集屍體進行火化,然後將骨灰交由其親屬處置。其他同類型機構大多也提供免費火葬及運輸服務。火葬費用通常為 600 美元以上,而傳統葬禮包括土葬的平均費用約為 7,000 美元。節省的費用減輕了一些捐獻者家屬的經濟負擔和憂慮。

遺體捐獻的其他途徑

假如不想由牟利機構經手,捐獻者可直接將遺體捐獻給多間學府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捐贈過程和準則與非移植組織保存庫相似,但有些未必可提供如免費火化和運送遺體等全面服務。

另外,1980 年代人類學家 Bill Bass 提出「人體農場」概念,成立全球首間人體分解中心。法醫人類學中心副主任 Lee Meadows Jantz 表示,現時美國至少有 8 個屍體農場,其中包括田納西大學的屍體農場(正式名稱為人類學研究機構)。中心平均每年接收 100 具屍體;它們會被放置於墳墓、膠袋或車尾箱等,讓學生和執法人員研究屍體各種腐爛狀態,有助偵查案件。

Roach 認為,人生中未必有機會可拯救他人生命,但對於死後,「你可看到自己的選擇:在地下腐爛、被燒毀並火化…… 又或做一些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