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

|共81篇|

「大體老師」不足,醫科生練刀無門

疫症大流行對醫學界的打擊,不只目前,甚至是未來。「經濟學人」報道,新冠病毒肆虐以後,死後捐贈作解剖及教學用途的遺體,在英國出現短缺,令醫科生在手術檯前難以得到充足訓練,最終危及病人福祉。為了解決問題,當局想盡辦法,其中竟包括進口「大體老師」。

市民健康的守護神:醫學期刊的變遷

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

腦白質切除術

從 1975 年的「飛越瘋人院」,到 2010 年的「不赦島」,健康的人與精神病患之間的判斷及謎團,總是引人入勝的題材。而兩齣電影均提到的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在今天看來,則似是逼害病人的酷刑多於外科手術。不過,曾改良過該手術的英國著名退休神經外科醫生 Henry Marsh 認為,不能就此以好壞判斷施術醫生。

mRNA 能治武肺,也能治癌?

於 1961 年首次被發現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其主要工作與郵差一樣,攜帶從 DNA 中複製的遺傳資訊,以產生建構及控制人體器官和組織的蛋白質。Uğur Şahin 夫婦認為,如果利用得當,mRNA 能充當免疫系統的交通督導員,可控制、調節和重新定向身體的資源,以對抗特定的癌症和病原體。

從天花到武漢肺炎:長達 500 多年的疫苗史

近日,就著武漢肺炎的疫苗研發,各地專家都達到突破性的進展:俄羅斯註冊世界上首款武漢肺炎疫苗;牛津大學的疫苗預料於 9 月面世;在本地,香港大學兩種新型疫苗亦已踏入批量生產階段。疫苗技術可算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醫學發明,幫助我們戰勝無數疾病,而這項技術的歷史,或比想像中更加悠久。

認識病毒分類:正在變種的武漢病毒

截至 4 月 1 日,全球已經有超過 85 萬人感染武漢肺炎,超過 4 萬人死亡。大眾都知道武漢肺炎的元凶,是所謂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學名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SARS-CoV-2)。嚴格來說,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單一一種病毒,事關它其實一直變種,並已至少衍生出 8 種不同亞型病株(strain)。

造福人群的發明:醫學口罩的歷史

武漢肺炎爆發,全城人心惶惶,人人戴口罩防疫,不單市面缺貨,更有黑心商人炒賣口罩。自從 2003 年沙士爆發之後,醫學口罩已經是香港市民個人護理的重要一環,有病戴口罩,基本上是香港人的醫學常識。不過,在 19 紀世紀中前期,醫學界其實並沒有消毒的概念。直到 1860 年代,法國細菌學家路易.巴士德的一系列著作,確立了「菌原論」,改寫了後世醫學發展。

李衍蒨:骨頭男孩

位於美國費城的馬特博物館(Mütter Museum),是一家醫學博物館,亦是筆者最喜歡的博物館之一。裡面展出多種不同類型的解剖及病理學標本,其中一個最令人慨嘆的必定是 Harry Eastlack 的骸骨。因為他的骸骨標本上面,參觀者都必定能看到「兩副」骸骨:一副是他出生時擁有的,另一副則是因 FOP(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e)而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