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年尾,Spotify、KKBOX 等音樂串流平台都會推出年度回顧,分析計算你最常聽的歌曲。你今年的年度歌單中,有沒有 AI 生成的作品?回顧 2023 年,關於 AI 音樂的討論在歐美流行樂壇多不勝數,香港亦如是,AI 將如何改變未來的音樂?
面對 AI 來襲,音樂人的嘗試
觀乎最近的例子,波多黎各饒舌歌手 Bad Bunny 狠批模仿他和 Justin Bieber 聲音製作的歌曲 NostalgIA,這首歌在 TikTok 的播放量超過 2,000 萬次,Bad Bunny 對此的回應,與今年初歌手 Drake 和 The Weeknd 事件互相呼應。美國「時代雜誌」一篇文章就拋出以下問題:
如果 AI 可以立即創作一首美國歌手 Charlie Puth 的歌曲,這對 Charlie Puth 本人意味著甚麼?其他有抱負的音樂人都擔心自己被取代嗎?如果歷史上的任何聲音都可以被重新復活,將如何改變我們對記憶和音樂遺產的理解?
AI 可以幫助糾正高音不準確的地方,讓製作人更快、更便宜地混合和完成錄音。英國傳奇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11 月推出的新歌 Now and Then 正是使用 AI 技術,從 1978 年舊錄音中提取 John Lennon 的聲音,剔除其他樂器和環境噪音,完成全新作品。
在台灣,有唱作歌手親自訓練 AI 模型唱歌,香港音樂人也嘗試利用 AI 開拓更多可能。像歌手方皓玟的歌曲 It’s Not Your Fault 就以 AI 製作 MV;麥浚龍和周國賢 7 月在亞博演唱會大玩 AI 概念,前者聲演 AI 與人類對碰,縱然樂迷反應兩極,仍不失為一次嘗試。至於本地獨立樂隊 Charming Way 推出的歌曲 High On You 試用 ChatGPT 協助填詞,低音結他手李兆偉曾在一個訪問形容,AI 在創作上給他們一個另類角度,但這次經驗反映出 AI 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

業界人士和企業的憂慮
此外,一些科技業界人士對 AI 技術發展顯得憂心忡忡。生成式 AI 繪圖工具 Stable Diffusion 開發商 Stability AI 的音訊負責人 Edward Newton-Rex 因不認同訓練材料的版權處理而辭職,他擔心自己所做的事可能導致音樂人失業,在公開信中寫道:「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未經許可,以創作者的作品訓練生成式 AI 模型,然後將其用於創建新內容,在很多情況下可與原創作品競爭。」
這些問題可能在未來數年得出法律裁決。例如環球音樂集團等音樂發行商向法院提訴,起訴 AI 公司 Anthropic 旗下的大型語言模型 Claude 2 侵犯歌詞版權;Sony Music 一名高層向美國國會透露,該公司已針對未經授權的 Deepfakes 音訊發出近 1 萬項刪除要求。不過, AI 公司普遍認為他們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歌曲屬於「合理使用」,類似於致敬、模仿或翻唱歌曲。
今年最多人議論的 AI 作品,也許是匿名作曲家 Ghostwriter 製作的 Heart On My Sleeve,這首歌由 AI 模仿歌手 Drake 和 The Weeknd 的聲音生成;串流平台服務商就如何檢測和打擊使用 AI 生成的歌曲進行談判,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 AI 歌曲是否具資格獲得格林美獎之爭論。
雖然 Heart on My Sleeve 最終不符合格林美獎提名資格,但全球探索 AI 音樂的腳步並未停止,相信這個話題在 2024 年將繼續佔據新聞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