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遊記:艾比路朝聖之旅

A+A-
文:雅遜葉

話說筆者大一的時候曾修讀一科「錄音的藝術」,當年授課的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音樂學家。他言行溫文爾雅,但同時學生在聽課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他內心充滿激情的一面。我還記得在其中一節,他興致勃勃的向我們講述艾比路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如何在音樂史上留下不朽印記。白馬過隙,想不到要待了差不多十年寒暑才有機會親身一睹這個樂壇聖殿的風采。

錄音科技的發展在千禧年代愈趨成熟,大大降低了入門成本,參與音樂製作早已不是大型唱片公司專利,不同風格的獨立音樂人紛紛受惠於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是在數碼錄音(Digital Recording)的時代降臨前,模擬錄音(Analog Recording)這玩意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

當你們看到 Analog 這一字,會不會立刻想起需要更替磁帶的卡式機,還是黑膠唱片上的凹槽?簡單來說,模擬錄音利用空氣壓力的物理變化將原始音頻記錄為連續的波形,其原理不在此詳細解釋。由於這種錄音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完美和背景噪音,音質聽起來通常較為暖和及真實,當中的現場感正正被視為其魅力的一部分。自愛迪生發明第一部留聲機後,人們只能透過單聲道(Mono Track)來重現聲音。

然而,現代聽眾能在享受音樂時體驗到如此立體的音場,艾比路錄音室對立體聲(Stereo)技術的開發絕對是功不可沒。早在 70 年前,艾比路的音訊工程師已經費盡思量提高錄音的品質,他們另一項重要的創新便是多軌錄音技術(Multitrack Recording)。它讓音樂家能獨立錄製各樂器音軌,並在後期進行混音。這種錄音方式除了提高音樂製作的靈活性,也給予作品更多空間塑造不同可能。

步進錄音室再看看大牆上曾接待過的貴賓名單,你會發現由 The Beatles、David Bowie 及 Pink Floyd 等的教父級搖滾巨星,到橫掃奧斯卡的電影配樂家如 John Williams 及 Howard Shore 無一不是座上客。我相信他們譜下的旋律經已證明了這個音樂工廠在世界的影響力,這才是真的用作品說話。

千里迢迢來到艾比路當然要在披頭四走過的斑馬線上拍照留念。當筆者抵達的時候,街道兩旁已經有不少朝聖者準備「過馬路」,大部分進出的英國司機似乎亦見怪不怪,在非繁忙時段對打卡的遊客十分禮讓,務求讓來者影個滿足、拍個痛快。從他們等待時流露的笑容也不難看到英國人由衷的為自家文化感到驕傲。但得些好意須回手,如果你打算在別人上學下班的時候照樣畫葫蘆,恐怕整個倫敦也會向你熊咆龍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