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

|共23篇|

【Soul Monday】分享育兒苦樂,讓世界看見自閉症

很多家長也愛用社交媒體分享育兒苦樂,Shaimaa Alhashimi 這位伊拉克母親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兩名孩子有點特別,17 歲的女兒 Aya 和 11 歲的 Mohammed 皆為失明的自閉症患者。「我不想讓其他父母受同樣煎熬,希望給每位爸媽帶來一絲希望。」3 年來她在網上分享家中日常,旨在打破社會對殘疾的忌諱。

【Soul Monday】嚐一口朱古力,能幫助身心障礙者?

每逢情人節,日本女性多會送出朱古力,向異性表達愛意或感謝,「久遠 Chocolate」正是近年熱門選擇之一。這個創於愛知縣的品牌,約有 7 成員工為身心障礙者,他們參與製作的朱古力,每年營業額達到 15 億日元。但企業的真正目標,其實是提升這些同仁的勞動價值及薪金水平。

共產體制無殘障?蘇聯拒辦 1980 年帕運會的風波

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傷健人士的權益。可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傷健人士經常飽受歧視,尤其在一些連基本人權都被漠視的極權國家之中。每四年一度舉行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在 1980 年發生過備受爭議的一幕,當年的夏季奧運會在莫斯科展開,蘇聯原本應在同年承辦帕運會,但就以「蘇聯體制無殘缺」為由拒辦。

香港帕運史:始於 1972 年的輝煌成就

四年一度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昨日正式在東京開幕,今屆香港共派出 24 名運動員爭逐 8 個項目。在剛過去的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成績輝煌,亦令本次帕運會受更多市民關注。香港的傷健運動員一直成績斐然,自 1972 年首次參與帕運會以來,歷年來共取得 126 面獎牌,當中歷史上首兩面獎牌就來自乒乓健將林龍和李冠雄。

【Soul Monday】殘奧羽球代表,把「失能」變成「超能」

東京殘疾人奧運會將於明天揭幕,羽毛球成為今屆兩個新增項目之一,剛滿 19 歲的印度選手 Palak Kohli 則是最年輕的參賽者。先天左臂發育不全的她,曾經被拒於體育之外,但憑藉多年努力和樂觀自信,如今躍升為羽壇新星。「我把自己的『失能』,轉化成一種『超能』。」

【香港文摘】找回照顧者的名字 —— 訪照顧照顧者平台

據平台非正式統計,香港的照顧者人口高達 90 多萬(照顧對象包括兒童、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等)。阿艮表示:「政府雖然知道有照顧者這個群體,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現行政策不會把照顧者的工作、價值納入政策考慮。」相關福利政策往往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卻沒有考慮照顧者的需要。雖然照顧者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成可評估的數字,但他們也在默默無聲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例如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的照顧者能夠透過在家照顧而大大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機械人 —— 人口老化困境的幫手?

南韓、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面對著人口老化問題,需依靠更先進的機械協助填補勞動力。豐田研究所的行政總裁 Gill Pratt 被問及關於認知障礙症的問題時,就表示自己之所以身任此職,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對於衰老問題的關注:「人們都在變老,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科技改善生活質素,是一個與所有人相關的問題。」機械人將如何幫助人類面對此趨勢?

【Soul Monday】「傷健共融」的魔獸世界

表面看來,Mats Steen 是個孤獨的挪威青年。他沒甚麼朋友,在 2014 年離世之前,幾乎長期足不出戶,但喪禮上來了一批陌生的悼念者。這些人與 Mats 素未謀面,甚至不認識「Mats」這個人,卻從歐洲各地前來致哀。唯獨父親 Robert 知道,他們都是兒子的摯友伙伴。只是他們相知相交的地方,不在現實世界,而在網絡遊戲。

【Soul Monday】完成亡夫遺願 仙台婆婆出繪本

在日本過新年,買福袋乃指定活動。但在仙台的老字號藤崎(FUJISAKI)百貨公司,福袋內除了促銷貨品,還載有一個夢想。前年該店推出「製作繪本」的企劃型福袋,讓客人有機會向摯愛送上禮物留念。當時 62 歲的阿部昭子「搶購」成功,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於去年底發行名為「小老鼠的禮物」的繪本,完成亡夫恭嗣的遺願。

柬埔寨的 1,000 萬個地雷,何時拆完?

上世紀中葉起,不少國家爆發與共產主義有關的內戰,韓戰、越戰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相比兩地的戰事,越南鄰國柬埔寨的內戰,及其後的「柬越戰爭」相對較少被提及。然而,兩國戰爭即使已在 90 年代初告終,但對柬埔寨人來說,戰時的危害仍然存在。因為國內現時仍有數以百萬計枚地雷,在地下埋伏,仍未清除。有非牟利組織,便直接招聘並培訓當地人從事拆彈工作,即拆彈又扶貧。

方俊傑:「讓我心呼吸」—— Andy Serkis 實事求是的導演處男作

相對於演技的出神入化,Andy Serkis 的導技明顯較為踏實。改編自真人真事,主角是電影監製的親生父親,你可以想像到會有幾大限制。一個文武雙全的靚仔商人,新婚不久,兒子即將出生,突然患上小兒麻痹症,接近全身癱瘓。因為得到太太的支持,由起初打算自尋短見,到後來不單頑強求存,更為同類病人四出爭取權益,讓生存超越生存,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如此題材,隨便找個角度,都有發揮空間,但 Andy Serkis 卻偏偏選擇最保守的實事求是,將主角的一生原原本本地展現一次,便完成任務。不是不催淚,只是過於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