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

|共35篇|

希特拉要上位 自創德國救星人格

1923 年夏天,縱使當時德國的政治經濟亂局及國內情緒,有助時為納粹黨黨魁的希特拉實踐野心,國內並沒有人認為他是德國應許的政治領袖,甚至對希特拉此號日後驚天動地的人物毫無認識。這是希特拉自己的錯,在 1923 年前,他十分抗拒宣傳照片拍攝、少讓外界了解他的過去生活,所以無論他演說有多動聽煽情,他的人氣還是限於瓶頸 —— 為了突破此困局,希特拉決定自創另一「人格」,重塑公眾形象,說服人民他是國家民族救星。

另類選擇黨躋身議會,能為德國和歐洲吹起甚麼風?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觀眾最關心的不是誰人能黨選總理,而是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以 12.6% 得票率躋身國會,為戰後首個能進入國會的極右政黨。許多觀察者因此憂心忡忡,尤其是當 AfD 掌握了聯邦議會的資源和影響力,極端民粹會否因此抬頭。到底 AfD 在今次選舉的成果,對德國和歐洲有何啟示?於民粹主義研究極具分量,美國佐治亞大學政治學的副教授 Cas Mudde 日前在衛報的分析,值得參詳。

唐明:從 19 世紀穿越回來的大英救星?

如今這個金融神童加文史活字典,儼然喚起了許多英國人的愛國心,赫然發現傳統的大英紳士並未死絕,伊頓牛津依然可以產出高智商有智慧,值得敬重的君子,不只是油滑的卡梅倫和狂野的 Bojo(Boris Johnson)之流。他的冒起,正好和當今的「民粹」潮流犯駁:選民真的是「反精英」嗎,還是說他們只反對那些腐敗的精英?

被誤解的修昔底德

杜林普上台後,美國忽然興起一股「修昔底德熱潮」:參議院聽證會就修昔底德(Thucydides)考問綽號「瘋狗」的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白宮邀請大學教授討論「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首席戰略官班農(Steve Bannon)據報著迷於斯巴達的軍事力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批評美國一如雅典城邦獨舉國家利益,結果到處樹敵;國際關係學者乘機普及學術理論;等等。不過史丹福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Kori Schake 回顧「伯羅奔尼撒戰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的啟示,表示白宮可能錯愛修昔底德了。

民粹如何摧毀一個國家:委內瑞拉為例

民粹主義(populism)一詞可純粹解作反精英主義的政治運動,向不理大眾意見的政治體制反撲,不一定帶負面意義。然而,當民粹被野心家利用,當作政治鬥爭的權力籌碼,危險便會隨之而來,波及社會各階層。南美國家委內瑞拉落得早前飢民處處、民不聊生的悲慘下場,一定程度上也可歸因於民粹泛濫帶來的惡果。

【法國大選】Slavoj Žižek:惡性循環開始

中間派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 65% 選票擊敗極右陣營的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膺選法國總統,自由派媒體對此反應正面,普遍認為 the Centre holds,制止了 things fall apart;斯洛文尼亞左翼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則不表認同,認為兩者之間純屬虛假選擇,在恐懼選戰策略下,法國選民只會不斷被自由派勒索,陷入惡性政治循環。

變幻才是恆常的意國政局

修憲公投失敗後的意大利,似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總理倫齊請辭,國家群龍無首,外界憂心忡忡,既怕助長民粹主義,更怕打擊意國經濟,影響整個歐元區云云。但對本地人來說,更換國家元首,就如每朝喝杯 espresso,都是平常不過。畢竟 70 年來,意國已經換過 63 個政府,而在他們眼中,變化既是恆常,亦是必要。

向以色列學做民粹領袖

右翼民粹近年席捲歐美,在脫歐公投、杜林普上台之前,匈牙利、波蘭早已落入極右政黨手中,稍後還有法國國民陣線、意大利五星運動、德國選擇黨挑戰主政,當代歐美不缺民粹領袖,但真正的大師在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曾四度勝出大選,由 2009 年起蟬聯三屆,2019 年屆滿,成為現代以色列立國以來任期最長的國家領袖。究竟內塔尼亞胡有何民粹秘訣,長期保持人氣不墜?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Zygmunt Bauman 篇)

不少分析將杜林普現象與脫歐公投比較,指出兩者均是對建制的抗議;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則認為,除了發洩不滿,美國人也投了「強人政治」一票。杜林普成功結合工人階級和舊中產階級的所有焦慮,將消費型社會的失敗歸咎於外來因素,諸如外來移民、種族異類,而建制方案又無力解決問題,魅力強人承諾一場快速補救(a quick fix),雖然「野蠻」或不理性,但對沮喪的民眾而言,仍然極具吸引力。

陶傑:民族的集體癲狂

在「孫楊禁藥醜聞」升級為中國民族戰爭之際,閱讀英文則清醒兼明理,民族的集體癲狂現象,十九世紀蘇格蘭記者麥佳(Charles Mackay)的經典社會心理著述「非凡的民眾欺想與族群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 ——書名相當華麗,因為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體風格。

減稅反增稅收--神話還是廢話?

由列根時代起,共和黨人一直高舉低稅率為經濟發展的圭臬,本屆美國大選亦不例外,杜林普、克魯茲等人一致倡議減稅,杜林普更是野心宏大,一方面大刀闊斧減稅,另一方面續行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同時又要平衡收支。不過,也是由列根時代起,減稅增加收入一說已被推翻,為甚麼政客樂意重覆犯錯,美國人又信之無誤?

古代杜林普:民粹政治的起源

民粹政治由來已久,杜林普只是最新代表;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已興起「富豪民粹主義」(Plutocracy):克洛狄烏斯(Publius Clodius Pulcher)自恃巨富貴族,為人離經叛道,煽動基層群眾,逼令建制通過民粹經濟措施。「古代杜林普」同樣有意晉身政壇,雖然未捷先死,但其影響深遠,甚至促成日後獨裁局面。杜林普不只是一個笑話,他是一個危險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