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即不理性?

A+A-
美國作家及記者 John Judis 指出,民粹爆發並不是暫時怪異突變,而是對現狀的深層不滿,有跡可尋。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作家及記者 John Judis 指出,民粹爆發並不是暫時怪異突變,而是對現狀的深層不滿,有跡可尋。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英國脫歐公投,到美國杜林普當選總統,反建制精英的民粹浪潮惹人注目。日前奧地利總統選舉,右翼民粹候選人霍費爾(Norbert Hofer)落敗,未能成為歐洲首位極右翼總統,選舉結果讓歐盟鬆一口氣。意大利公投否決憲法改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宣布將辭職,政局混亂下,假若提前大選,「五星運動」等意大利既為疑歐派的民粹政黨有可能上台執政。歐洲政局與歐盟前途波譎雲詭,來年多場歐洲大選則是民粹主義的試金石。

美國作家及記者 John Judis 則在 The Populist Explosion: How the Great Recession Transform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Politics 一書指出,民粹爆發並不是怪異突變,而是對現狀的深層不滿,有跡可尋。

Judis 首先指出「民粹主義」沒有確實定義及特徵。不過,其中一種民粹主義則可追溯於美國大蕭條時期,而不是只有德國和意大利那種利用民粹來進行獨裁統治。政治家 Huey Long 曾打算於 1936 年參選美國總統,打著「人人皆是沒有戴王冠的國王」的口號,主張增加福利幫助窮人,高舉「人民」旗號是民粹的一種;但隨著 1935 年刺殺後,其推動的「分享財富運動」也逐漸沉寂,而美國的民粹傾向也隨戰後經濟增長而慢慢減弱。

但在 1976 年,美國社會學家 Donald Warren 便已提出美國有一群「中間激進派」(Middle America Radicals),他們相信美國的制度只利好富人與窮人,卻剝削中間階層。在全球化進程下,這群中間激進派也持續增長。而於 90 年代便有商人羅斯·佩羅(Ross Perot)以第三黨身分參選總統,最終得到 18.9% 的普選票,讓老布殊流失選票不能連任,在民粹方面,杜林普頗有佩羅的影子,而這些中間激進派則便是今日杜林普的支持者之一。

歐盟屢次無視選民否決新條約的公投結果,如 2001 年愛爾蘭否決歐盟的「尼斯條約」,翌年再次公投才通過條約 。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歐盟屢次無視選民否決新條約的公投結果,如 2001 年愛爾蘭否決歐盟的「尼斯條約」,翌年再次公投才通過條約 。 圖片來源:路透社

Judis 認為,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技術專家的公信力愈來愈低,大家對上位菁英愈發不信任。歐盟亦破壞了自稱的「民主守護者」,多次無視選民否決新條約的公投結果。當下政治菁英嘗試把對移民的憂慮邊緣化成種族主義。不過,這種妖魔化反而被民粹主義者轉化成獲得選票的舞台。例如法國的國民陣線,由原先限於藍領工人支持,逐漸擴大版圖,甚至得到公營部門的工人支持,國民陣線黨魁馬琳勒龐(Marine LePen)的支持度便高達 29%。

民粹主義有不同面貌,右翼民粹一般是描繪中產階層如何受外來者與福利詐取者侵害;左翼民粹則主要是強調大眾應積極對抗金權政治菁英。但「民粹」一詞常被污名化,等同平庸、不理性,認為只要民粹一出便讓人擔心不已。不過,若如 Judis 的理解,每一次民粹興起,即反映當下的社會出現問題,那應視民粹為導正問題的明燈,而不僅視之為選民的一時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