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要上位 自創德國救星人格

A+A-

1923 年夏天,縱使當時德國的政治經濟亂局及國內情緒,有助時為納粹黨黨魁的希特拉實踐野心,國內並沒有人認為他是德國應許的政治領袖,甚至對希特拉此號日後驚天動地的人物毫無認識。這是希特拉自己的錯,在 1923 年前,他十分抗拒宣傳照片拍攝、少讓外界了解他的過去生活,所以無論他演說有多動聽煽情,他的人氣還是限於瓶頸 —— 為了突破此困局,希特拉決定自創另一「人格」,重塑公眾形象,說服人民他是國家民族救星。

極端重塑公眾形象

希特拉的「造形照」。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專研究希特拉的蘇格蘭歷史學家 Thomas Weber 認為 1923 年是希特拉大幅轉變的一年。在這一年,希特拉一改以往不願拍照、自述個人經驗的形象,走到另一極端,重塑自己的公眾形象,而這形象是半虛構的一個人格角色,迎合大眾對政治領袖作為國族英雄的期望。他首步做的,就是拍了一輯個人形象照片,並將照片印成明信片,廣發公眾。照片中,希特拉眼神堅定,擺出多款刻意的強硬姿勢。雖然在今人眼光他的照片不免滑稽無恥,但照片至少讓他的相貌刻印在德國人心中。

希特拉的下一步是把照片上這個角色填入「靈魂」。就此,他寫了一篇短篇自述,配上幾篇演講辭,合成一本自傳。自傳中,他把自己描繪成深諳政治本質,有能力將德國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拯救出來的人物,並將自己與耶穌作比較。然而,希特拉清楚,如果他以自己名義出版此書,將會引來德國傳統保守派的巨大反響,所以他決定找一個在保守派眼中名聲不錯的年輕作家,借其名出版此書,一方面掩蓋他自吹自擂的無恥作為,另一方面顯示自己得到保守派支持。

結果,希拉特請到貴族作家馮·科貝爾(Victor von Koerber),他本人在當年被希特拉的年輕理想的新保守主義說服,因此願意為希特拉出版此書,並命名為「阿道夫·希特拉:他的人生和他的演講(Adolf Hitler: His Life and His Speeches)」。雖然此書推出不久後就被查封,效果有限,但它呈現了希特拉為德國的救世主,如同耶穌一般的人物,虛構出他獲許多人支持的假象。

從中見希特拉的政治智慧

Thomber Weber 指,由希特拉 1923 年的所作所為可見,他並非狂野憤怒虛無的邪惡人物,而是深明政治系統公共領域運作邏輯的、老謀深算的野心家。

希特拉對一戰時期政治宣傳技倆的研究,令他知道,成功的政治敘事能助他奪得權力。就如借馮·科貝爾的名字出版自傳一舉,透過以自傳創造出與大眾期待契合的「救星人格」—— 出身寒微,卻有才能遠見建設新德國 —— 他突破了往日的瓶頸,真正為人所知,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 1923 年,馮·科貝爾沒有預料到希特拉會有後來的發展,他和其他保守派以為他們才是利用希特拉散佈保守主張的一群。後來,馮·科貝爾知道希特拉並非如他想像般的小人物,而是權傾天下、帶領德國至戰爭的野心家,故唯有嘆當年自己入世未深,未能看穿希特拉的意圖,轉友為敵,抗衡希特拉。在 1920 年代底,馮·科貝爾開始呼籲大眾要小心希特拉對世界帶來的禍害;當納粹黨掌權,他助猶太人秘密逃亡,向英軍提供情報。1944 年,他因密謀暗殺希特拉被逮捕,抓進集中營,好不容易才保住小命。

今人當然可以事後孔明,說要一早在 1920 年代初提防希特拉,但回到 1923 年那個時空,亟欲有強人領袖帶領國家民族走出一戰陰霾的德國人,很難提防野心家乘勢而上,尤其是那知道政治遊戲運作方式的希特拉。他自創的另一「人格」,的確如他所望,成為了德國人眼中的國家民族救星,並如我們所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