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製藥界考慮改用 IKEA 模式

A+A-
由俄羅斯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研發、Geropharm 生產的疫苗 EpiVacCorona。 圖片來源:Artyom Geodakyan/TASS via Getty Images

經歷了超過二十個月的 COVID-19 震撼,各國政府已認知到,單獨行動無法對抗大流行疾病,應預先備戰、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全面的疫苗和藥物供應來源。

面對未知疾病,要建構出能快速又安全反應的製造設施異常複雜。疫苗成分和製造設備在各國縱橫交錯,光是輝瑞(Pfizer)疫苗就有 280 種成分,分別來自 19 個不同國家。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行政 Richard Hatchett 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吸取這次教訓。如此,便可達到該組織的目標,也就是在危險疾病出現後的 100 天內製造出新疫苗,將這次生產 COVID-19 疫苗所需時間再縮短約 3 分之 2,趕在「初期爆發」就阻止,避免演變成全球大流行。

但,默克(Merck)設立的新興生物科技公司(Emergent BioSolutions)曾因衛生條件不合格、員工訓練不足等原因,導致數千萬劑強生疫苗受 AZ 疫苗污染而銷毀,產線停擺超過一百天。這些問題顯示,難以創造一間完全準備好的支援工廠,而為了新危機設計全面計劃更是困難。

除了疫苗外,還得擔心基本藥物的供應,因為住院人數大增,凸顯政府對用於治療的藥物供應鏈所知不多。

法國正力推把危機時限量配給的 Paracetamol(乙醯氨酚,又稱撲熱息痛,用於止痛退燒),遷回本土製造,並列出 30 種希望在國內生產的通用名藥物(Generic Drugs)。白宮近期一份報告也呼籲對通用名藥物生產進行更多投資,並指出當紐約最危急時,醫院每天都要爭奪重要藥物。

代表美國逾 4,000 間醫院的 Premier 諮詢公司宣傳副總裁 Soumi Saha 說,透明度不足,導致醫院現在正為流行病的下一階段「恐慌性購買」。而製藥業相信,單次投資不太可能足夠,政府必須準備為因降低成本而經常在海外(生產)的通用名藥物付更多的錢。

公益製藥公司 Phlow 與美國政府簽 3.54 億美元合約,要在國內製藥,並建立穩定供應來源,公司行政總裁 Eric Edwards 表示,2、30 年來的「向下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已導致「最重要藥品」幾乎或完全無法獲利。

雖然大型製藥公司堅持規模很重要,但新一代的公司正努力提供能送往全球各地、較小的設備。

一些人則寄望於更靈活的新技術。比利時生技公司 Univercells 投資總監 Kate Antrobus 指,保障更多疫苗和生物製劑製造的簡單解決辦法是:「IKEA 廚房式風格」。

IKEA 以設計靈活、方便拆解與重組,且價格低廉的傢具聞名。如今全球衛生組織、政府、生技公司與製藥業,打算把這種模式套用到疫苗生產上。「模組形式的彈性製造,可以應對不穩定的情勢,這正是為大流行病做準備所需要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