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零與共存之間:亞太國家的第三條抗疫路線

A+A-
7 月 29 日的上野地區;日本疫情反覆,但人們似乎都已習慣疫中生活。 圖片來源:Yuichi Yamazaki/Getty Images

8 月 12 日,香港縮減入境隔離限制至 3 日酒店加 4 天居家隔離,不過仍然保留「健康碼」、「安心出行」、「口罩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過去兩年多,世界可以劃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路線。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指出,日韓澳紐新等亞太國家正走上第三條路線,以常理抗疫。

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奉行「與病毒共存」路線,一方面撤回各項抗疫政策,把社會回歸到疫情前的狀態,把預防疾病的責任交回市民個人,另一方面致力研發高效的疫苗,降低死亡率。不過直到 8 月中,全美依然有 3 分 2 人口尚未接種疫苗加強劑平均每日有 300 至 400 人死於病毒。至於中國則厲行「動態清零」,進行大量檢測,頻繁封城和小區隔離,又採取各種高科技監測措施,過程之中窒礙對外社經交流,相關經濟影響已陸續浮現

亞太地區的幾個發達經濟體 —— 紐西蘭、南韓、日本、台灣、新加坡和澳洲,也開始學會與病毒共存。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撤銷了國際旅遊限制,例如澳洲已經全面通關,新加坡紐西蘭則基本上開放入境,只對未有接種疫苗的旅客保留一些限制。南韓不再要求入境旅客隔離,但目前需要在入境後接受 PCR 檢測。至於日本和台灣相對保守,日本現時只容許旅客隨旅行團入境,而台灣就已豁免旅客出示 PCR 陰性證明,但仍要遵守「3+4」隔離措施。

除了放寬入境限制,這些國家也陸續撤銷社交距離和病毒接觸者的隔離措施。這些改動無疑令一眾亞太區國家的確診數字急升,不過當地的死亡率依然遠低於歐美國家。截至 8 月 16 日,每 10 萬人裡面,澳洲的死亡人數約為 49.56,南韓是 49.62,台灣大約有 39.04,紐西蘭則是 35.81,日本和新加坡分別為 27.18 和 26.37。相對之下,歐美的死亡人數差不多是前者的十倍,美國的數字達 314.31,英國則介乎 275.16,至於法國也高至 235.94。

「外交家」雜誌評論認為,亞太國家的成功在於開放邊境之餘,堅持衛生常理。這些國家在早期收緊邊境限制,成功爭取時間,當後來改行共存政策時,大部分居民都已經接種過疫苗了。而開放邊境後,這些國家仍然大力推高疫苗加強劑的接種率。根據「紐約時報」統計,新加坡、台灣、日本和南韓已經有超過 75% 人注射至少 1 劑加強劑;在紐西蘭和澳洲,相關數字也分別接近 65% 和超過 50%。

除此之外,這些亞太國家普遍仍未完全廢除室內口罩令,令高危人士多一分保障。新加坡雖然基本上廢除所有抗疫措施,但仍要求人們在公共室內場所配戴口罩,而台灣南韓仍維持類似的措施。紐西蘭則只維持對公共交通,以及教育和醫療機構的口罩令;澳洲也有類似政策,但就只限 12 歲以上人士。日本再沒有室內口罩令,但市民普遍會自發戴口罩。澳洲和紐西蘭也大力改善室內空氣流通,例如在學校設置大量空氣清新機

評論認為,無論是美國抑或是中國,都可以學習亞太國家的第三路線。其中對於中國,學習如何彈性管理入境政策、減少封城措施,會幫助國家更「可持續」地應對病毒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