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歐美多國的國防承包商經已提高武器產量,但仍遠不及戰場上彈藥和裝備的消耗量。一眾西方國防高官如今更是憂慮,未知還要再花多少錢援烏抗俄之際,又有以色列為報復哈馬斯的突襲而開戰,將會缺乏足夠砲彈等軍火,讓兩個盟友都能繼續戰鬥。
中東
|共63篇|
以哈戰爭|逃不出去的加沙人
世界各地的衝突中,疏散平民旨在保護他們免受傷害,特別是兒童,二戰期間就有大批歐洲兒童從大城市轉移到相對安全的農村地區或海外。如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開戰,以色列國防軍發出撤離令,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在地面攻擊前向南撤離,但如何撤離、逃至南部會否陷人道災難,帶來一大堆問題。有人不禁會問:為甚麼巴人不離開加沙?其實離開加沙是不太可能的事。
以哈戰爭|阿拉伯世界的團結與分歧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施展突襲,以色列對加沙地區大規模反擊,觸發雙方全面開戰。大部分阿拉伯人始終同情巴人被剝奪的遭遇,日前哈馬斯指控以國空襲加沙一間醫院造成嚴重傷亡,旋即在中東激起多場示威。但據「經濟學人」分析,有別於過去多次衝突,阿拉伯國家對以哈戰爭持不同看法,各有政治盤算。
以哈戰爭|戰時領袖人氣高,為何內塔尼亞胡例外?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民調顯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民望下跌,分析人士把以色列社會內部的矛盾及戰爭損害國家安全歸咎於內塔尼亞胡。即使戰爭完結,估計內塔尼亞胡也難翻身。
以巴衝突|由法塔赫到哈馬斯:巴勒斯坦的政治板塊
以巴局勢持續緊張,全球各國都密切關注。巴勒斯坦的政治局勢很難懂,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治版圖太分散、太多不同派系。現在正是時候,試圖梳理一下巴勒斯坦內部不同派系的政治角力。
「非宗教」迫害:以沉默保命的無信仰者
宗教自由本是人權,要信甚麼以至甚麼也不信,也該全憑一己決定。但在穆斯林佔多數的中東和北非國家,針對「非宗教」的施壓和迫害如影隨形。無論是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抑或以上皆非,這類無教派人士(nones)為免惹怒家人、引起民憤甚至刺激政府神經,只能沉默以自保,甚至是陽奉陰違。
以巴戰爭︱當進入戰爭狀態,以色列沙特關係難前行?
哈馬斯武裝分子 10 月 7 日大規模突襲以色列,以色列宣佈進入戰爭狀態,衝突已造成逾千人死亡,如同 50 年前「贖罪日戰爭」重演,專家警告局勢可能演變成跨境衝突。外界同時關注事件會否對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關係正常化構成影響,挑戰美國拜登政府的新中東政策。
中東國家大力發展 AI,問題是……
香港政商代表團早前訪問中東,盼深化本港與中東地區交流合作,開拓商機;以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為例,兩國正成為人工智能(AI)支出最大的國家之一。但外界擔心部分國家會將 AI 技術拿來作為控制手段,或因監管漏洞而出現濫用問題。
「公民產業」興起:中東地區的黃金護照
正當愛爾蘭及葡萄牙等歐洲國家憂慮貪污及安全問題,陸續宣佈撤銷俗稱「黃金簽證」的投資居留計劃(RBI),中東地區則積極拓展這類方案,多個國家還提供「黃金護照」、亦即是投資入籍計劃(CBI),促使「公民產業」蓬勃發展。對於急於逃離政治迫害、經濟動盪或地緣衝突的富人,這會否是另一道曙光?
入侵伊拉克 20 年,如何為新冷戰埋下伏線?
20 年前美國全面入侵伊拉克,成功推翻薩達姆政權,但始終未發現大殺傷力武器,更未能為中東帶來自由民主。當世界已進入新冷戰時代,我們該如何為伊拉克戰爭蓋棺論定?究竟伊拉克戰爭的失敗經驗,如何為新冷戰埋下伏筆?
金仔:中國成功拉攏沙特?(二)沙特戰略
據「華爾街日報」較早前報道,習近平的確提出油氣貿易以人民幣結算,而華文傳媒紛紛載歌載舞歌頌這是中國一次外交突破,挑戰美國在中東的霸權云云。然而,沙特外交大臣 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 卻一盤冷水倒頭淋,表示毫不知情,認為還未是時候,這段跳了 6 年的探戈無奈只能繼續繞圈下去。究竟中國為甚麼功敗垂成?
金仔:中國成功拉攏沙特?(一)MBS 是誰?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出訪沙特阿拉伯,受到沙特官方最高規格待遇,又簽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很多人猜測這是否代表中國成功在中東找到一個可靠的盟友,插旗開張?更重要的是,沙特是否放棄一路以來的重要盟友 —— 美國,轉軚投向中國呢?
阿拉伯鐵路網,真的要復興了?
阿拉伯地區曾有多條重要鐵路,但因為戰爭、衝突或停運,令這些路線長期被封或損毀。近日「經濟學人」報道,如今摩洛哥及伊朗等國投資數十億美元,重新連接及擴大鐵路網,預計到了 2040 年將增加數萬公里,足以改變整個中東,甚至有望接通歐亞。不過,多個歷史問題成為「通車」的絆腳石。
沙特女性工作的權利
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中心,Reham Al-Ahmed 從一輛共享的士下車,走進購物中心,她每星期有 4 天會在那裡銷售化妝品。高中畢業的 Al-Ahmed 是家中首位有工作的女性。雖然父母不希望她「拋頭露面」,但首都的生活成本變得難以負擔,而且家中還有 5 個年幼的兄弟姐妹,最終只能妥協。隨著當地徵收新稅項及政府削減補貼,愈來愈多家庭要依賴女性外出工作幫補家計。當地女性可藉此在受保守傳統束縛的國家中,爭取一個新位置。
中東四國集團:新的反中聯盟形成?
10 月 18 日,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外交官舉行視像會議,商討加強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戰略協調。有媒體稱之為「中東四國集團」(Middle East Quad),或者「印度亞伯拉罕聯盟」(Indo-Abrahamic alliance)。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外國關注新集團形成對中國有何影響,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uy Burton 就在「外交家」雜誌拆解四國背後的盤算。
杜拜世博能成功為參展國粉飾太平嗎?
本月在杜拜舉行的 2020 年世界博覽會內,受政局動盪困擾的參展國,期望遊人可以把政治擱置一旁,將重點放在他們的展覽上。像伊朗希望參觀者專心欣賞於華麗的波斯地毯,不要思考該國貿易制裁、核問題等糾紛;敍利亞則希望人們忘記當地殘酷的戰爭,用心了解世上最早的字母系統;也門雖瀕臨飢荒邊緣,但仍希望人們享受其生產的蜂蜜及咖啡。
美軍撤出伊拉克與敍利亞,會否釀成阿富汗式亂局?
杜林普與拜登政府先後承諾,不會讓美軍陷入「無休止戰爭」(Forever Wars),預告將要從中東戰場抽身,奈何撤出阿富汗卻亂象叢生,究竟同樣亂局會否重演?假如美軍全面撤出伊拉克和敍利亞,將如何改變當地政局,乃至整個中東的地緣政治?
【阿富汗易主】回顧 90 年代塔利班崛起之路
8 月 16 日,塔利班佔領總統府,代表正式重掌全國控制權,世界各國正密切注視當地事態發展。1996 年塔利班也曾經入主喀布爾,並施行一系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措施,但 2001 年 10 月展開的美國阿富汗戰爭,以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把其趕下台。到底塔利班在 90 年代是如何崛起?
哈馬斯之野望:借衝突謀取巴勒斯坦領導權
以色列驅逐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觸發各地巴人示威,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發射火箭炮支援,以巴再次瀕臨全面戰爭邊緣。有巴勒斯坦專家卻分析,以巴衝突可能只是幌子,哈馬斯真正圖謀的是巴勒斯坦領導權 —— 團結加沙與西岸,榮登為兩地巴人共主,進一步架空西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權力。
從伊朗沙特密談,透視未來中東局勢
中東局勢近年變化莫測,杜林普臨下台促成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建交,對伊朗形成圍堵之勢,但近日傳媒又證實,伊朗與勁敵沙特阿拉伯秘密談判,背後究竟反映甚麼樣的中東政治新格局?假如雙方奇蹟修好,又將對各國關係帶來甚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