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ESG 管制即棄餐具」系列報道第二篇】
台灣手搖店林立,一條街沒走幾步就有幾間,路上的人總是手拿一杯飲品,以前大多數手搖杯都是喝完即棄,結果產生許多塑膠垃圾。近年台灣不斷更新限塑政策,現在已愈來愈少見手搖店提供塑膠杯,店家以紙杯作替代,更多人自備環保杯,看來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已漸漸改變。這個現象,關乎當地的立法手段,*CUP 媒體專訪手搖茶業者,到底在限塑政策下,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革?
小品牌「搖搖再喝」於 2020 年疫情期間開業,主打奶蓋搖茶和水果茶,小邱店長受訪表示,一開始的時候店內用 PP(聚丙烯)塑膠杯盛載凍飲,熱飲則用紙杯,隨著台灣的限塑政策不斷更新,現在他的店陸續改用紙杯來裝凍飲。
「搖搖再喝」分店位於新竹和中壢,由於這兩個地方暫未列入「一次用飲料杯限用政策」的管制範圍,目前可繼續使用 PP 透明塑膠杯,小邱店長說:「目前的話,PP 杯我們把它拿來裝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飲品,像是漸層的飲品,或者是比較適合客人打卡、顏色比較豐富的飲品。除了飲料好喝之外,透明塑膠杯也可以讓客人多了一個視覺的享受。」
各縣市陸續提出「限塑」時間表
台灣環保署要求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前,各縣市須提報飲料店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的時間表。小邱店長認為塑膠杯能做到漸層效果的飲品是一個賣點,2024 年之後 PP 杯被限用,可能對業界有些影響:「紙杯看不到裡面的內容物,客人拍照的意願會降低,(飲品)曝光程度也會銳減。」
「搖搖再喝」計劃日後把宣傳重點放在影片製作上,製作多些影片並分享到 TikTok 這類網絡平台來「吸客」,或是把飲品倒入玻璃杯拍成宣傳照,展示在門市讓客人可以看著圖片去做選擇。小邱店長補充,在 PP 杯最後庫存賣完之後,就會全部換成紙杯,紙杯的成本比塑膠杯貴 1 至 3 元,但飲品未有因此加價,由業者承擔。「我們可能會做不同的紙杯造型,然後吸引顧客來消費。在紙杯上面做一些裝飾,像貼貼紙或配合節日做設計,例如新年、母親節和父親節。」
環保團體卻質疑紙杯沒有想像中環保,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專案主任徐聖惠向 *CUP 媒體指出,紙杯通常還有一層塑膠淋膜,它不是單純的紙漿材料,稱不上替代塑膠的解決方案。「(回收紙杯)需要透過一定的攪拌,分離紙漿和塑膠淋膜需要特定的條件和環境。還有一點是,民眾回收的時候,台灣人在回收這一方面仔細分類,只是會誤以為把紙杯放到一般紙類,然後它可能會被送到錯的回收處理過程,(最終)還是會把它判定為廢棄物。」小邱店長也坦言:「紙杯可能裝一些冰的東西會軟掉,還有一個麻煩問題,就是沒辦法放這麼久。所以最好帶自己的環保杯。」
「搖搖再喝」亦推出自家環保杯,從源頭減廢。另根據環保署規定,去年 7 月 1 日起全台連鎖飲品店手搖、手搖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超級市場在消費者自備杯購買飲品時,須提供至少台幣 5 元價差優惠。小邱店長表示自從政策實施,許多客人已經習慣拿自備杯來購買飲品,根據他的觀察,以前店內平均一天大概只有 1 至 2 個客人會使用自己的杯,現在幾乎是每 5 個人就有 1 到 2 個人使用。「但其實一開始也很痛苦,因為塑膠杯確實很方便,你喝完就可以直接丟掉。如果你現在帶自己的杯子,使用完必須再找一個容器,把它裝起來帶回家清洗。」
另一家台灣手搖店「走杯 CUPFY」的創辦人魏志毓亦留意到過去半年來,台灣人自備環保杯的習慣提升了,他認為 5 元折扣誘因不小。「台灣不只有手搖店賣飲品,像麥當勞或連鎖便利商店 7-Eleven、FamilyMart,每天在那邊買咖啡的人不少,因為(便利商店自備杯)買咖啡又可以減 5 元,這件事情就讓環保杯的意識馬上抬頭。」
「走杯 CUPFY」從一開始的品牌設計就是走環保路線,店內沒有用塑膠杯,魏志毓鼓勵客人自備環保杯,或使用店內提供的玻璃杯,外賣會提供紙杯和自家製作的木薯飲管,購買紙杯需要額外付台幣 1 元,他希望做到一個反教育的概念。
台北市景點四四南村是「走杯 CUPFY」其中一間分店的所在地,魏志毓表示這家店有一個環保賣點:「因為很多手搖店就是買完就要外帶走,(四四南村店)沒有座位區,但是有一個小小的園區,我們就讓(客人)買了我們家飲品,拿著玻璃杯去這個園區逛逛半個小時,記得還我們就好。對我們來說,他拿著這個杯子在園區走動,是另類的幫我們宣傳。」
環保署統計顯示,單是 2020 年,全台一年用掉近 40 億個即棄飲品杯,塑膠杯佔最多,用量最多依次為飲品店、攤販及早餐店。為落實減塑,台北市去年 12 月率先實施飲品店禁用即棄塑膠杯;繼台北市後,新北市轄內飲品店本月開始不得提供塑膠即棄飲品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 PLA 杯);桃園市和高雄市則預計由 7 月 1 日起執行。
禁用 PLA 主因:缺乏合適處理設施
此外,環保署擬訂 8 月起公共部門、公立與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等 8 大場所,將不得提供聚乳酸(PLA)材質的杯、碗、盤、碟、餐盒等免洗餐具,可見限塑政策擴大執行,影響最大非業者莫屬。
PLA 透明杯曾是手搖店最常用的容器。它是由植物澱粉製成的塑料,在歐美早已廣泛應用,標榜特性可被生物利用分解,魏志毓質疑:「PLA 對我們來說是假議題,因為最終它怎麼處理還是一個問題。」
綠色和平曾於 2021 年進行一項為期 60 天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實驗,發現 PLA 需要特定環境才能達到理想的分解狀況,加上後續處理難以回收,普通堆肥環境缺乏其所需的高溫、高壓條件,讓 PLA 與一般廢棄物無異。徐聖惠稱,當地缺乏配套措施回收 PLA 乃問題所在:「台灣現在沒有這樣的機制去處理,應該說(沒有)這樣的環境去處理 PLA 材質的即棄塑膠。PLA 和 PET 塑膠(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外觀很相近,如果 PLA 分類的話,混入 PET 會導致回收再利用的價值變低。」
從各縣市限用即棄塑膠杯、推出自備杯優惠到 8 大場所即將禁用 PLA 免洗餐具,台灣的限塑政策愈趨嚴格,徐聖惠提到 FamilyMart 上月宣佈成立「循環杯大聯盟」,以結盟方式與企業聯手,將循環杯系統擴大。「假設我在 FamilyMart 買了一杯咖啡,用循環杯的話,我可以在另一間手搖店還杯,有這樣的便利性。」徐聖惠感受到業界因應「全球塑膠公約」這股趨勢自主推動環保,接下來她預期環保署會再加強力度,而限塑的範圍將不只針對飲品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