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有趣的地方,倒是醫院本身。此遊戲的目標是升職當院長,醫人做手術只是手段之一,甚至只是當中的一小部分。要升職需要的可不止是醫術,而是辦公室政治,所以玩家更大部分集中於如何縱橫官場,搞好關係。
醫生
|共32篇|
奧比斯:成「視」在人 賴旭佑醫生扭轉命運
疫情期間,Cybersight 發揮巨大作用,賴醫生亦收到發展中國家的醫生的網上提問,即使在疫情中仍能作出支援。
貝魯特大爆炸後遺:幾何增長的疫情
一場震撼世人的大爆炸,令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變成頹垣敗瓦,造成至少 178 人死亡、約 6,000 人受傷。他們承受痛失親友及家園的悲痛,留下沉重心理陰影,很多人的眼睛、動脈、筋腱和神經,還遭受不同程度的割傷。在這身心受創之時,當地更面臨武漢肺炎全面擴散的危機。三重打擊下,貝魯特人要如何挺過去?
武肺病人痊癒了,但醫生都不知如何治好
經過 7 個月的抗疫戰,面對武漢肺炎的美國前線醫生們,總算開始摸索出一些治療方法。但他們治好病人,卻不了解是怎樣治好的。在這場充滿著未知的疫情中,這批專家失去了最基本的醫學工具 —— 以助決策的可靠證據。醫學界認為,欠缺對潛在療法的臨床實驗,非但令醫者繼續盲摸摸,亦無助於長期抗疫。
奧比斯:成「視」在人 黃蘇晗醫生尋找方向
每一分鐘,世界上就會增加一個失明兒童,在生活條件欠佳的地方,失明更有可能引致兒童死亡。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就可以為孩子改寫命運!
奧比斯:麻醉科醫生在疫情中堅守崗位
這是奧比斯麻醉科醫生 Dr. Andrew Choyce。15 年前,Andrew 加入奧比斯義務醫療團隊,在過去 10 年,他一直將時間分配在眼科飛機醫院和倫敦的醫院。像我們其他工作人員和義務麻醉科醫生一樣,Andrew 正在利用其專業技能,在英國前線幫助對抗疫情。
武肺大流行,美國醫護卻在放無薪假
醫療系統的出現,是救急扶危,還是數字遊戲?當世界醫護人手極度短缺時,香港有兼職護士面臨失業,美國有護士被迫放無薪假,醫生則被削減工時,只因武肺來襲期間,非緊急醫療服務停頓,醫療保健公司收入銳減,為節省成本,只好向醫護開刀。
醫生護士當網紅,就能一解大眾疑慮嗎?
經武漢肺炎一役,世界衛生組織的中立性備受質疑,各國政客的無知及醜陋的政治操作更是表露無遺。在不能信任官方權威的年代,醫護專業就成了眾人仰望的對象。不少醫生學者選擇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令他們一躍成為網上紅星。突然手握公共影響力的他們,真的能為社群帶來正面影響嗎?
武肺大軍壓境,醫科生應否上「戰場」?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感染人數以幾何級增長,病患不斷湧入醫院待救,多國形容現況形同「戰爭狀態」。前線醫護長時間於高危環境中工作,不只過勞心累,更有人受感染甚至死亡。人手嚴重不足之下,醫科生應否提前「上陣」,協助前輩抗疫救人?在美國和法國,各有顧慮和安排。
抗疫英雄?社會孤立下的印度醫護
香港醫護人員雖獲林鄭月娥肯定為「抗疫英雄」,早前參與罷工要求封關者,卻未獲保證不會遭秋後算帳。但要數待遇之差,印度醫護更是身陷污名化處境。據當地醫學專家報告,全國各地醫護正受到公眾排斥;有鄰居及房東因擔心醫護成為病毒攜帶者,甚至要求他們搬離住所。
包大人:疫情下的 KOL
當政府失信於人民,香港人只可以自救的時候,市民自然需要專家和權威的指引。兩位醫生上次 SARS 抗疫有功,大家自然言聽計從。香港政府和我們的所謂特首林鄭月娥,你們有沒有感到少許羞愧汗顏?
護瞳行動:醫護心底話
醫護生涯總是匆匆忙忙。有時在病房遇到醫護,無法即時得到回應、心急著要向他們發脾氣的時候,身為病人或者家屬,退一步想想,我們能明白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有情緒、會恐懼,醫護更是帶著自己的初衷,為人服務。
鄭立:怪醫黑傑克 —— 人血饅頭?唔醫你咪唔醫你,家陣老奉㗎?
在黑傑克的觀念裡,醫人與否是醫生的自由。公眾認為他貪錢,也只是一廂情願,這世界上一堆庸人對於道德的判斷,就只有「收錢」或「免費」:免費就是道德,收錢就是吃人血饅頭,了解不到甚麼錢可以收,甚麼不能;甚麼應該免費,甚麼不能。
【奧斯卡紀錄片】戰場上的地下醫院
今屆奧斯卡賽果揭曉,全球目光聚焦於大贏家「上流寄生族」之上。劇情片固然為人津津樂道,角逐最佳紀錄片的多套作品,亦同樣發人深省。以敍利亞女醫生 Amani Ballour 為主角的 The Cave,雖然未能奪獎而歸,但這部記述她在戰火中於地底搭建臨時醫院的影片,在此時此刻,格外深刻動人。
原來醫生也會故意誤診?
現代醫學昌明,只要有甚麼頭暈身㷫,我們便會向醫生求診,然後安心吃藥。殊不知,這些診斷出來的疾病,有可能只是醫生牟利的手段。雜誌「大西洋」便刊文,解釋醫生誤診的危險性和故意誤診的原因。
違法示威就不應受治療?因救人而被捕的尼加拉瓜醫生
同樣是面對示威傷者,去年尼加拉瓜奧蒂嘉政府鎮壓示威學生,醫護治理受傷示威者,所付出代價更大,要被當局冠以恐怖份子之名,但他們仍恪守醫生救人職責,當地私營醫院也盡力為示威傷者提供治療。
Mo 爸:英國被迫接受海外醫生免試?
一方面歐盟醫生能改善人手不足問題,但一方面某些歐盟醫生又為整個醫療系統帶來不少的負擔。人救多了,但整體系統上所需的資源卻也增加了,而事故亦同樣多了。究竟質量重要還是數量重要?
醫生和病人注定睡眠不足?
香港公立醫院人手長期不足,醫護人員需要長時間輪班工作,嚴重缺乏睡眠。住院病人亦面對類似問題,一晚被喚醒數次,為的是服藥和進行檢查。據「紐約時報」報道,缺乏睡眠影響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現和健康,以及病人的康復速度。
英國醫生:10 分鐘診症時間太少
香港公立醫院的門診長期處於「爆棚」狀態,病人等待好幾個鐘頭,只換來數分鐘的診症時間。英國也有類似情況,據「衛報」報道,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對普通科醫生每位病人診症時間平均只有 10 分鐘深感不足,提出延長至 15 分鐘,令患者有更多時間與醫生討論健康狀況。
象徵醫生專業的白袍,反而最易威脅病人?
醫生的白袍象徵其專業,在潔白光亮之下,研究卻指出,那反而是細菌的溫床。因為醫護人員的服裝並非像患者所想那樣,經常會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