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共44篇|

醫生護士當網紅,就能一解大眾疑慮嗎?

經武漢肺炎一役,世界衛生組織的中立性備受質疑,各國政客的無知及醜陋的政治操作更是表露無遺。在不能信任官方權威的年代,醫護專業就成了眾人仰望的對象。不少醫生學者選擇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令他們一躍成為網上紅星。突然手握公共影響力的他們,真的能為社群帶來正面影響嗎?

武肺大軍壓境,醫科生應否上「戰場」?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感染人數以幾何級增長,病患不斷湧入醫院待救,多國形容現況形同「戰爭狀態」。前線醫護長時間於高危環境中工作,不只過勞心累,更有人受感染甚至死亡。人手嚴重不足之下,醫科生應否提前「上陣」,協助前輩抗疫救人?在美國和法國,各有顧慮和安排。

抗疫英雄?社會孤立下的印度醫護

香港醫護人員雖獲林鄭月娥肯定為「抗疫英雄」,早前參與罷工要求封關者,卻未獲保證不會遭秋後算帳。但要數待遇之差,印度醫護更是身陷污名化處境。據當地醫學專家報告,全國各地醫護正受到公眾排斥;有鄰居及房東因擔心醫護成為病毒攜帶者,甚至要求他們搬離住所。

鄭立:怪醫黑傑克 —— 人血饅頭?唔醫你咪唔醫你,家陣老奉㗎?

在黑傑克的觀念裡,醫人與否是醫生的自由。公眾認為他貪錢,也只是一廂情願,這世界上一堆庸人對於道德的判斷,就只有「收錢」或「免費」:免費就是道德,收錢就是吃人血饅頭,了解不到甚麼錢可以收,甚麼不能;甚麼應該免費,甚麼不能。

【奧斯卡紀錄片】戰場上的地下醫院

今屆奧斯卡賽果揭曉,全球目光聚焦於大贏家「上流寄生族」之上。劇情片固然為人津津樂道,角逐最佳紀錄片的多套作品,亦同樣發人深省。以敍利亞女醫生 Amani Ballour 為主角的 The Cave,雖然未能奪獎而歸,但這部記述她在戰火中於地底搭建臨時醫院的影片,在此時此刻,格外深刻動人。

英國醫生:10 分鐘診症時間太少

香港公立醫院的門診長期處於「爆棚」狀態,病人等待好幾個鐘頭,只換來數分鐘的診症時間。英國也有類似情況,據「衛報」報道,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對普通科醫生每位病人診症時間平均只有 10 分鐘深感不足,提出延長至 15 分鐘,令患者有更多時間與醫生討論健康狀況。

「外科醫生」只在日劇才受歡迎

從「醫龍」的朝田龍太郎,到「Doctor X」的大門未知子,外科醫生總是日劇最耀眼的主角。再困難的手術,他們都能沉著應對,在手起刀落之間,拯救無數生命。但在現實世界,外科漸不吃香,年青醫生對此敬而遠之,傾向選擇到其他分科工作。無奈人口持續老化,外科手術需求務必增加,當局憂慮外科醫生面臨人手不足。

一戰所毁的面容,如何催成整形外科的進步?

假如不滿自己的長相,整容作為變靚手段並不新鮮。不少人以美容為由,接受整形外科手術。然而,整容另一目的是整形修復,對天生容貌出現缺陷或後天毀容的人來說,不僅盡可能修補面貌,更無異於拯救其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許多張被戰火無情摧殘的臉,便受益於當時創新的整形技術。

【短片】敍利亞戰火中的手術室 8 年無國界醫生:值得為他們付出所有

7 月 7 日為無國界醫生日,外科醫生陳健華(Akin)分享自身經歷,自 2011 年加入「無國界醫生」以來,陳醫生曾參與 6 次救援任務,去過巴基斯坦、南蘇丹,今年 2 月更走近敍利亞戰火邊緣。敍利亞內戰踏入第 8 年,陳醫生親睹戰爭對當地人帶來的傷害:「作為醫生、朋友去關心他們,當然我最大能力還是做手術幫助他們。」

對病人有求必應,就是好醫生?

醫學知識愈來愈垂手可得,病人不如以往般對醫生的專業診斷言聽計從,向醫生提出各種要求,反而醫生要有求必應。此風在美國尤為盛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對加利福尼亞州北部一間醫療中心 1,300 多個門診看症個案進行分析,發現當醫生拒絕病人提出的要求時,病人會傾向於給他們的醫生欠佳的評分,情況令美國的醫生愈來愈傾向以取悅病人的方式,以換取病人以後有需要時會「回頭」再來求醫。

護瞳行動:義務醫生遠征服務,唔好咩?

一般扶貧服務的工作模式,是透過直接把服務送到社會,解決服務不足的燃眉之急,有著實際的需要。以醫療服務來說,也有不少香港義務醫生,遠征海外服務,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另一方面,在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家,如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地區醫療服務,方便居民使用,對社區的效益則能更大。居民一出家門,就可以方便地看醫生,不就是每個香港人的生活寫照嗎?可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這卻不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