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執業風波:重溫當年英國海外醫生爭議

A+A-
2020 年 5 月,國王學院醫院外 NHS 醫生們正為辛苦抗疫的同事鼓掌。 圖片來源:Guy Smallman/Getty images

香港傳媒報道,醫管局正計劃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以紓緩本地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消息指,伊利沙伯醫院將會是首間試點醫院,今年內引入最多 10 名醫生來港。過去政府一直希望引入海外受訓醫生,並在去年修例容許指定院校畢業生免試註冊。英國是海外醫生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過去就曾爆出因溝通失誤引致醫療事故的爭議,後來便提高了執業門檻。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以稅收營運,為國民提供具質素的醫療服務,是一套令當地民眾引以為傲的制度。然而,NHS 近年也出現不少問題,例如營運成本增加、人手嚴重短缺、輪候時間極長等等。其中一個關鍵是 2004 年的醫療改革,容許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減少收入,換取在非平常上班時間(out-of-hours,即是平日晚上和週末)休息。改革推出後,英國 9 成全科醫生都選擇縮減工時,加重了私人診所和公營醫院負擔。

英國也加快了輸入外來醫生的步伐,2021 年,英格蘭地區大約有 15% 醫護人員是外籍人士,脫歐後更流失大量歐盟國家醫生,政府要從亞洲國家招募人手,當中印度和菲律賓為數最多,分別有超過 32,000 人和 25,000 人。早在脫歐之前,英國已經出現很多圍繞外來醫生的爭議。2008 年發生一宗轟動全國的案件,尼日利亞出身的德國籍替班醫生烏巴尼(Daniel Ubani),替一名病人注射了超過 10 倍嗎啡,令對方中毒身亡。

烏巴尼案件令英國民眾十分關注外來醫生的質素,特別是英語水平的問題,有醫生被指連基本對話能力都缺乏。當時歐盟法律規定,英國政府不能考核歐盟國家醫生的英語能力。2012 年,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會和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會的主席,在「每日郵報」發表聯名公開信,批評歐盟法律把英國病人置於極大風險之中,呼籲政府要採取緊急行動,處理外來醫生質素參差不齊的問題。當時,連立場左傾的工黨都有議員要求加強監管醫生水平,認為實在是關乎人命。

終於,英國政府在 2013 年決定,立法要求歐盟國家的外來醫生都要預先經過語文考試,方可註冊和執業。該語文試由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統籌,名為「專業及語言評估委員會考試」(Professional and Linguistic Assessment Board test,PLAB),確保外來醫生展示出英國畢業生的同等水平,考試分為部分一和部分二,前者是三小時的多項選擇題筆試,後者模擬臨床情景的測試,兩份考試的合格率大約為 60% 至 70%。

2013 年後,有關醫生質素的爭議有所減少,但仍未能完全消除公眾疑慮。2017 年「每日郵報」一篇報道指,除了南非醫生以外,基乎所有外來醫生面對失職投訴調查的機率都高於本地醫生。其中孟加拉醫生遇到調查的機率高出 13 倍,埃及和尼日利亞亦高達 8 倍。報道批評,每年英國有數以百計的尖子無法考入醫學院,但 NHS 就招募數以千計的外來醫生。2021 年,英國招聘非英國及歐盟醫生數字,更首次超越英國及歐盟醫生,前者為 10,009 人,後者為 9,968 人。

除了質素問題,前衛生及社會保障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也提出了一個道德觀點:這批外來醫生大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的故鄉往往最需要醫生;若按照世衛醫生及人口比例指引,現時印度就缺乏整整 60 萬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