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

|共64篇|

曾坐穩全球銀行龍頭寶座,德銀壯士斷臂

2019 年剛過一半,德國金融業龍頭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就拋出震撼彈:3 年內裁員 18,000 人,剝離高達 740 億歐元的風險資產。關閉虧損的股票交易業務,並縮減債券及利率產品交易業務;將在內部設立壞帳銀行部門,專處理前述不良資產。光是整頓費用就將砸下 74 億歐元。

用手機時舉手投足,足以識別你的身份?

網絡科技便利生活,但同時使不法分子更容易在熒幕後盜用身份和入侵戶口,使他人蒙受損失。有些網上企業,或需要使用者進行多重認證,除了密碼,生物認證如指紋和面容識別等,亦愈趨流行。然而,「張良計」下總有「過牆梯」,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下一級的安全識別或可利用他人難以複製的特徵來區分。

石 Sir:英國虛擬銀行

這些新式銀行的部分創辦人,正正是因為受不了傳統銀行的不濟,而推出自家銀行,以靈活機制提供切合日常需要的服務,衝擊落伍的傳統銀行,固有 Challenger Bank 之名。提供的服務因切合日常需要,不少都辦得有聲有色,在較年輕的人口中,頗受歡迎。

告別百年傳統,日本銀行業逐步棄用印章

日本銀行業終於放棄了它們其中一個最古老的傳統行規。過去,日本國民在銀行開設賬戶或提取資金,都規定要使用個人印章,即所謂的判子。從日本幕府時期開始,判子被沿用至今,但礙於技術層面沒太大演進,已跟不上今日的金融科技革命。日本有部分大型金融機構逐漸醒覺,如今正改革體制,試圖摒除文件工序,提高效率,跟這個久遠傳統分道揚鑣,迎合年輕一代。

黑市流行護照掃描,附自拍照的更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防冒技術有多發達,假護照市場仍能生存,而且愈做愈旺。資訊科技保安公司 Comparitech 發表最新報告,指出非法出售「護照掃描(passport scan)」的勾當日漸流行,令網絡罪犯得以規避生物識別晶片、全息圖像和各國政府用於保護公民身份證明文件的其他保安功能。不少賣家為了抬高價錢,更會多做一件事 ——跟護照自拍。

信用卡積分密密儲,零售商已受不了

近年信用卡衍生出一大功能 —— 儲積分換獎賞,香港更有「資深」儲分人士靠刷卡,每月賺取近 2,000 元的回贈。消費者沉迷於信用卡的獎賞計劃,理論上,密密消費儲積分,也會帶動零售商的生意額,但商家對這些優惠獎賞信用卡似乎頗為厭惡,部分甚至考慮拒絕接受某些獎賞信用卡。外遊時總有多卡傍身的港人,恐會受到影響。

石 Sir:拙劣的英國效率

你試過在網上做一次銀行轉賬,轉足 10 天也未轉妥嗎?我試過,我真的試過。在英國幾個月,幾乎都已習慣英國人工作錯漏百出:網上購物,貨物寄失了連貨運公司也不知道貨到了哪裡,就此消失於空氣中無法追尋;港人熟悉的那家銀行,其網上系統竟然不認得自家銀行發的信用卡,而不接納我的交易;無線電話帶號轉卡,竟然把號碼轉到另一無辜客戶的賬戶去。英國人辦事能力及效率低下,以前聽聞不少,但當身受其害時,感覺還是挺震撼的。

死守傳統又要維持豪奢門風,高盛面臨衰退困境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一個人武功招式最強之處,往往也是他弱點所在之處。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吸星大法令人聞之色變,最後自己卻遭其反弒。有趣的是,這個道理套在當代企業管理上竟也無比適用。作為華爾街的指標之一,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近來的表現正印證了此理。其三大營收主力:固定收益、貨幣與商品部門,2017 年第 4 季的收入跌幅不僅超過其他同業,還出現 6 年來首次單季虧損。高盛甚至在財報上坦承「未來充滿挑戰」。

在德國,節儉是一種長久培養的民族特質

雜誌「經濟學人」駐德記者曾撰文這樣說:「讓德國人掏腰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確,節儉是德國人的民族特性,早已深刻在骨子裡。為了令公眾更了解德國人對儲蓄的狂熱,德國歷史博物館最近舉行美德歷史展覽「儲蓄(Saving)」,探討這種德式美德。

電子支付?數銀紙才是全球大趨勢

電子支付程式進軍香港,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無現金化是否大都會的新趨勢?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所發表的報告則完全唱反調,莫說是電子支付和虛擬貨幣,現在全球的刷卡付款次數和金額都有驟減跡象,而現金使用率在過去十多年卻逐步上升。一切似乎回歸原點,收起手機和信用卡,還是腰纏萬貫數銀紙最實際。

Chester Ho:從西聯電匯看區塊鏈應用

理論上,你不能在白紙寫上「價值 20 元」然後拿著它去買東西,但你能夠拿一張由發鈔銀行印出來的紙幣去購物,這是由於銀行是有公信力的中間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從身份認證到商貿買賣,我們都靠著中間人機構確保社會可以順利運行。多年以來相安無事,大部分人很滿意銀行、政府擔當著中間人角色,但其實有些人認為中間人機構並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