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傳統又要維持豪奢門風,高盛面臨衰退困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一個人武功招式最強之處,往往也是他弱點所在之處。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吸星大法令人聞之色變,最後自己卻遭其反弒。有趣的是,這個道理套在當代企業管理上竟也無比適用。

作為華爾街的指標之一,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近來的表現正印證了此理。其三大營業額主力:固定收益、貨幣與商品部門,2017 年第 4 季的收入跌幅不僅超過其他同業,還出現 6 年來首次單季虧損。高盛甚至在財報上坦承「未來充滿挑戰」。

論市值或品牌價值,高盛不如摩根大通(J.P. Morgan)和花旗(Citi)。但論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現任英格蘭銀行總裁、歐洲央行總裁到美國財政部長,全出身高盛;「金磚四國」(BRIC)、N-11 等投資題材,皆高盛製造 。交易員 Alessio Rastani 曾向 BBC 形容,高盛「擁有統治世界的影響力」。

金融世界的王者何以落難於斯?答案就在於他太倚仗自己過去成名的武功。

金融海嘯後,投資銀行成為眾矢之的,傳統業務遭到當局嚴格監管,收入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亮眼,各家業者面臨抉擇,究竟是要固守原本最賺錢的路線,還是要想辦法另闢財源。

固守,意味著不做新的投入,不冒新的風險,儘管收入下滑,但還是可以輕鬆賺原本的錢,守著原本的地位;另闢,可能帶來轉機,但更可能自廢武功,顧此失彼,落得兩面不是。

高盛行政總裁 Lloyd Blankfein 可能最早於今年年底前退休。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以摩根士丹利為例,原本承銷是其收入主力,金融海嘯後它開始意識到大環境的變化,決心暫時犧牲獲利為公司轉型,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買下花旗財富管理部門。

對慣做企業金融的投資銀行來說,財富管理很少被視為重點項目。但摩根士丹利卻寧願一點一滴慢慢做起。2012 年該部門只佔其營業額 27%,如今佔比已達到 40% 以上。

相較於摩根士丹利,作為市場龍頭的高盛,別人在大幅衰退的時候,它的下滑幅度相對沒這麼大,對轉型並沒有太大的迫切性。「獲利雖然不如從前,但還是比其他人好!」這個想法普遍存在高盛管理階層。

除了不做業務轉變之外,高盛甚至還維持著豪門奢風。儘管 2017 年是它近 10 年來財報表現最差的一年,高盛還是增僱逾 2,000 名員工。全世界總計 36,600 名員工,平均年薪達 32.4 萬美元,較同業高近 9%。

正如武功高手不會承認自己的缺陷,高盛面對營收下滑,依舊要維持高薪的目的,就是因為放不下豪門龍頭身段。儘管「經濟學人」曾撰文指高盛需要轉型,但就如同當年 Nokia 面對蘋果的 iPhone 的全觸控熒幕與 iOS 的創新威脅,依舊以老大心態堅持發展按鍵式手機與 Symbian 系統,未做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就是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高盛或許還不到 Nokia 那樣的結果,但以市值來看確實已經面臨極大挑戰。2009 年高盛的市值是摩根士丹利的兩倍多,如今只比對手高出不到 5%。未來的前景如何,恐怕考驗著管理階層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