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為甚麼這位第一夫人最受尊敬

A+A-
圖片來源:Diana Walker/Getty Images

美國前總統卡特夫人羅莎琳逝世,高齡 96 歲。

卡特在美國總統史上絕對不算出色,只做了一任,但這位第一夫人的形象與民望,卻遠比她平庸的丈夫高。

羅莎琳在喬治亞州的平原鎮成長,與卡特是同鄉。她的父親是巴士司機,家境清貧,但羅莎琳說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家貧,小時候的家庭生活很快樂,父母常常帶她去教堂,在信仰中找到和諧與希望。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戰前的美國很保守。羅莎琳第一次看見卡特穿上海軍制服的照片,就對這個年輕人一見傾心。卡特的妹妹露絲(Ruth Carter)是羅莎琳的好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介紹雙方認識,當時由露絲及其男友開車接載兩人。卡特第一次在後座上親吻她的面頰。羅莎琳雖然很喜歡,仍不免大驚,那時的家教,女孩子第一次與男性約會,不能有任何身體接觸。

羅莎琳有旺夫的命運,卡特從政,本是種花生的農家出身,兩人成為平民參政的民主典範。

但卡特畢竟缺乏經驗,1976 年當選總統,提倡人權外交,當時美蘇之間冷戰激烈,卡特被視為弱勢,外交都交由波蘭裔學者布熱津斯基操作。1979 年,伊朗教長霍梅尼結束流亡法國,回到伊朗,發動革命,親美巴列維國王流亡。伊斯蘭革命的伊朗第一砲,就是攻進美國駐德克蘭大使館,將其中幾十個外交人員扣押為人質。

以國際慣例,由伊朗政府指使攻佔美國大使館,已經是戰爭行為。但卡特不敢對伊朗宣戰,策劃了一場失敗的「鷹爪行動」,企圖營救人質,但直升機失事,八名軍人殉職。營救人質的計劃胎死腹中,卡特在一片嘲笑的恥辱中黯然下台。

1976 年 4 月,卡特贏得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初選。 圖片來源:Mikki Ansin/Getty Images

事後幾十年證明:對於強權,只講斯文的外交,不會有作用。然而羅莎琳輔助丈夫做總統,經常出席內閣會議,提供意見,當時此舉讓內閣官員有點側目,卻不至於反感。

這時美國國內的女權開始崛起,戰後成長的一代,經過越戰,重新建立國民身份。戰前的那個傳統美國逐漸退場,自由主義思潮橫掃東西岸。政界、傳媒、荷里活,一代新美國人開始重新塑造世界秩序。

女性主義有不同的表達形式,羅莎琳的第一夫人典範靈感來自前總統羅斯福夫人,以柔性定位。第一夫人開始積極參與慈善活動,以基督教為本,人權和關懷弱勢為宗旨,也是由羅斯福夫婦開始。

羅莎琳是美國新一代逐漸告別基督教、進入個人主義時代的過渡期女權主義者。主要的關懷對象,是精神障礙的弱勢群體。她在這方面鍥而不捨,可說奮鬥終身。

一個人即使出身寒微,只要有強大的意志,畢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夠了。羅莎琳在中學時是領袖生,畢業生的演講代表,與耶魯的希拉莉不同,擁有與基層溝通的親和力,卻同時有那個時代的才智、家教、修養。對比今日希拉莉在美國之不受歡迎,可見社會世代的巨變。

卡特雖然四年就被列根取代,但兩對夫婦私下也是好朋友,包括羅莎琳與列根的夫人南茜(Nancy Davis)。不同的政見,可以因最廣泛的人性價值觀化解分歧,這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今日的美國政治尖銳對立,意識形態入侵到生活的細節。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已經無法溝通,折射到家庭,夫妻反目,子女與父母不談話,更是普遍。所以羅莎琳此時逝世,應該對美國人喚醒一點美好而善良的往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