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不自由的東德,卻銳意培育閱讀風氣

A+A-
東德時期的市立圖書館。 圖片來源:Volkmar Heinz/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據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人民都喜歡閱讀,因為被禁出境,他們只能透過看書幻想自己遊歷遠方。東德政權雖然銳意培育出一個人民博覽群書的社會,卻也對出版書刊進行嚴格審查,所以儘管當地人讀書,卻盡是不自由的內容。

東德將自己塑造成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家,不僅創造出 Leseland DDR(閱讀東德)一詞來強調社會對書籍的喜愛,威瑪市(Weimar)保留了德國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及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紀念碑,他們的作品也被列為東德文化資產。

東德共產主義獨裁聯邦研究基金會最近在柏林舉辦展覽「Leseland DDR」,策展人 Stefan Wolle 寫道:「對於文學來說,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光,顧客在書店前排長龍,書市裡擠滿文學愛好者。但另一方面,那是多麼可怕的時代,每個印出來的文字都受到嚴格審查,該黨相信世界上文字的改變力量,同時擔心 —— 或許是過慮 —— 批評的文字所帶來的影響。」

Leseland DDR 處於一方面推廣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卻嚴格審查的矛盾狀態。展覽展示出東德人如何透過閱讀去打開世界之門,當代歷史學家及基金會成員 Ulrich Mählert 指出:「展覽呈現出英勇的故事,講述人們總是尋找不同門路,以獲取他們真正想閱讀的文學作品。」

東德每個小孩的書架上似乎都有以 Alfons Zitterbacke(或 Alfi)作為主角的童書,他是一個有大膽想法的聰明男孩,夢想要成為太空員。這些故事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保留下來,並在西德流行。Mählert 指出,Alfi 反映出東德青年政策,「這個故事宣揚的教育訊息是,沒有人可以獨自踏上通往宇宙的道路,個人應該服從於集體」。

反之,一些漫畫、黑幫故事或西方的言情小說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書籍。學校亦經常檢查書包,偷帶違禁文學作品的學生會被記錄在班級登記冊上,或者見家長。Mählert 說,在戰後不久,東德首先禁止納粹文學,之後是政治取態與政權不一致的西方書籍,或與共產主義持不同政見者的文學作品都一律被禁止。部分情況下,圖書館會將書籍收集到「毒草櫃」中,只有獲得特別許可,才能查閱文獻。

德國歷史學家 Stefan Wolle 指出,東德社會狀況甚少反映在當地文學作品上,因當局盡一切努力阻止文學反映當地生活,作家的任務是創造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現實,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他們得到政權吹捧,但如果作品偏離規定的路線,也會受到懲罰。

每本書都經過文化部的審查,特別是政治相關內容。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審查往往難以預測而主觀。如果作家對政府表現忠誠,書本的發行量就會較大;若作者被認為在批評政權,情況就恰恰相反。Wolle 說,這導致一些作者自我審查,博取出書機會。

不過,有作家仍嘗試觸及禁忌話題,Wolle 說:「當時我們難以就核電站或切爾諾貝爾進行任何討論,但像 Christa Wolf 的著作 Störfall 等書籍,填補了這個空白。」人們閱讀她的書,正是為了參與「本應存在但卻沒出現的公開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