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1960 年,蘇聯擊落美國間諜機

A+A-
1960 年 5 月 7 日,赫魯曉夫公開多幅照片,顯示被擊落美國 U-2 偵察機的多個部件。 圖片來源:Sovfoto/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擊落懷疑中國間諜氣球,引起中美外交風波。回顧歷史,美蘇冷戰亦發生過類似危機,當年美國 U-2 間諜偵察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機師落入蘇聯手中,令原定的美蘇元首破冰會議告吹,冷戰局勢急轉直下,陰謀論也隨之而來。

在冷戰爆發之初,美蘇對空域安全就異常緊張,擔心敵對陣營收集情報。賓夕凡尼亞大學科學史學家 Kate Dorsch 指出,美國空軍曾經憂慮空中優勢被蘇聯超越,因而會調查飛越領空的不明飛行物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UFO 這個名詞也進入大眾文化,但初期被想像成蘇聯威脅,多於外星文明侵略。

研究美蘇諜戰的歷史學家 Michael Beschloss 指出,二戰結束後的 1940 年代末,美國及其盟友也曾經向蘇聯派出間諜氣球,既偵測蘇聯發動突襲的風險,亦要評估蘇聯軍事規模,以便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與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計算國防預算總額。最終美國的空中偵察行動,在艾森豪威爾任內觸發國際危機。

美國 U-2 偵察機能夠在 7 萬呎高空全天候活動。 圖片來源:NASA/Wikimedia Commons

專門採訪白宮新聞的記者 Peter Baker 在「紐約時報」報道指,當年艾森豪威爾相信,收集情報是避免軍備競賽的必要手段,其終極目的是維繫和平。從 1956 年起,總統便授權中央情報局(CIA)派出最先進的 U-2 偵察機,在蘇聯 7 萬呎高領空收集情報。如此高度能夠迴避蘇聯戰機,亦超出地對空導彈射程,一度使美國相信不會被蘇聯發現。

美蘇蜜月期結束的象徵

適逢 1960 年 5 月 16 日,美蘇元首計劃在巴黎舉行峰會,被視為緩和冷戰的重要契機。艾森豪威爾為免會議觸礁,一度下令暫停偵察任務,但天氣惡劣造成延誤,令會議前最後一次的偵察任務推遲至 5 月 1 日,距離舉行峰會僅剩半個月。

然而,偵察機遲遲未有按時抵達挪威基地,令艾森豪威爾假定偵察機墜毀、機師遇難,於是發聲明宣稱,有氣象飛機在土耳其失蹤。美國意料不及的是,蘇聯新研製的導彈擊落了偵察機,30 歲機師 Francis Gary Powers 落入蘇聯手中,成為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手中把柄,公開指證美國侵犯蘇聯領空。

在蘇聯要求下,美國機師 Francis Gary Powers 與據稱為 U-2 偵察機的殘骸合照。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艾森豪威爾事後承擔責任,宣告暫停偵察行動,但拒絕道歉。最終,美蘇元首會面被迫取消,艾森豪威爾原定訪問莫斯科的行程同樣告吹。赫魯曉夫聲言:「多得 U-2 偵察機,美蘇蜜月期已過。」

對上一輩美國人而言,U-2 偵察機引發的冷戰危機,依然記憶猶新,包括當時年僅 17 歲的拜登。對年輕世代而言,他們的認知卻可能建基於 2015 年上畫的冷戰電影「換諜者」(Bridge of Spies)。電影以真人真事改編,戲中湯漢斯(Tom Hanks)飾演的美國律師 James Donovan,代表美國政府冒險深入東德斡旋,以交換間諜的條件,成功救出偵察機機師。

縱然事件未有導致美蘇開戰,但 Beschloss 指出,當時確曾有陰謀論推測,是美國鷹派故意指使 U-2 偵察機經過特定航道,誘使蘇聯派戰機將偵察機擊落,試圖令巴黎會議流產。他相信,今次懷疑間諜氣球案亦會衍生陰謀論,事關有美國國防部報告透露,杜林普和拜登政府早知中國氣球在領空活動,難免令人推測,美國選擇此時高調擊落氣球,背後有何政治盤算。

前中情局代理局長 John McLaughlin 則預告,事件有可能改變未來諜戰形式。他憶述當年 U-2 偵察機墜毀後,加速美國研製先進人造衛星,以彌補 U-2 偵察機被擊落所帶來的情報漏洞。他相信美軍擊落氣球後,中方必定會重新調整情報收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