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乒乓外交:與中國建交的幕後故事

A+A-
1972 年 7 月 25 日,中國乒乓球隊訪問澳洲,澳洲球員 Paul Pinkewich(左)與中國球員 Chen Chin-Tong 對賽。 圖片來源:Geoffrey Bull/Fairfax Media via Getty Images

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近日訪華,中澳緊張關係急速降溫,時間正恰逢中澳建交 50 周年。很多人都知道,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透過乒乓球隊互訪,令中美兩國破冰,但其實同年的澳洲亦奉行「乒乓外交」。兩位當年訪華的澳洲球手最近亦再訪京,惟這段故事完全被中美破冰的風頭蓋過。

1971 年 3 月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後,美國選手受到周恩來的邀請訪問中國之餘,澳洲選手亦一同受到邀請。美國隊伍首先開始在中國之巡迴賽,數週後澳洲隊伍亦跟隨訪華,澳洲反對黨領袖魏德倫(Gough Whitlam)不久後就帶領代表團訪問北京

澳洲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副校長研究員 Tony Walker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當年中國仍然是澳洲保守派眼中的「威脅」,魏德倫訪華表面上是討論貿易關係,背後卻是一場政治賭博,為與中國全面建交做好準備,並承諾「一旦當選」就會推動建交。

時任澳洲總理麥瑪翰(William McMahon)曾經嘲諷,魏德倫被周恩來玩弄於股掌之間。意外的是,魏德倫訪華不久,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亦秘密訪問中國,為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翌年訪華鋪路,以致與中國破冰成為冷戰資本主義陣營的戰略方向。

1972 年 12 月 2 日,魏德倫果真登上總理之位,隨之與中華民國斷交,12 月 21 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巴黎簽署聯合公報,確立外交關係。事實上,中澳建交並非當時的特例,1970 年加拿大總理老杜魯多(Pierre Trudeau)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1972 年英國、西德與日本都跟隨其後;法國亦早於 1964 年開拓大使級外交關係,意味著中澳破冰背後,其實是順應著西方盟友的潮流。

「我們被貼上共產主義者標籤」

要數中澳建交背後的「功臣」,澳洲乒乓球隊當之無愧。如今 70 多歲的澳洲退役乒乓球選手 Paul Pinkewich 與 Steve Knapp,在巡迴賽舉行當年分別只有 20 歲和 18 歲,上月底亦再訪北京,參加澳洲駐華大使館活動,與昔日賽場上相遇的中國選手共晉晚餐。

他們早前接受澳洲坎培拉大學體育系教授研究員 Tracey Holmes 訪問,憶述當年參與過 3 場賽事。在廣州舉行的首場賽事上,有別於澳洲比賽只有數十人觀看,當年觀賽人數多達 8,000 人,叫年輕的 Pinkewich 非常震撼。「體育館只有一張乒乓球桌,我們出場,贏得了勝利。我們以 5 比 4 獲勝,那實在是太棒了。」

在上海的第二場比賽中,澳洲隊以些微差距輸掉了比賽;在北京決賽中,他們以 1 比 8 落敗,但現場 18,000 名觀眾還是為年輕澳洲球手留下深刻印象。賽後,球員受邀到人民大會堂參與五一勞動節慶祝,與周恩來會面。當年隨隊出發的「太陽先驅報」(Sun-Herald)記者報道,周恩來在會上對 Knapp 的長髮打扮感到好奇,繼而追問:「你這個髮型是要表達對社會不滿,抑或純屬風格而已?」Knapp 回答道:「這是潮流。」

當年澳洲球隊由乒乓球協會會長 John Jackson 和教練 Noel Shorter 帶領。現年 85 歲的 Shorter 回憶指,當時球隊在東京接受培訓,突然收到通知改變行程,他們只有 4 個小時收拾行裝然後前往中國。「那時候的政府,對於中國人相當種族歧視,根本就不感任何興趣。有趣的是行程結束後,我們被貼上共產主義者的標籤…… 但我們始終把友誼放首位,其次才是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