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Alain Badiou 篇)

A+A-

3845_0

「彷似置身一夜漫長的恐怖」(”C’était pendant l’horreur d’une pro­fonde nuit.”)--這是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對美國大選結果的感想。作為激進左翼,巴迪歐與齊澤克一樣,支持桑德斯而不信任希拉莉。他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操縱之下,希拉莉與杜林普「相當不同,但又屬於同一世界」,唯有桑德斯終於提出新方案,還美國人民真正的選擇。

為甚麼巴迪歐表示希拉莉與杜林普「very different, but in the same world」?要從 200 年前開始說起。法國大革命催生出各種平等政治運動,例如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反對自由主義(liberalism)所提倡的私有產權以及隨之而來的分配不均。巴迪歐認為,這兩股原則衝突塑造了其後兩個世紀的政治場域,直至 1980 年代,列根與戴卓爾將新自由主義輸出全球,並且宣稱「別無他選」(”there is no alternative.”),世界政治想像從此「由二變一」,所有人對全球資本主義不無怨言,但最終仍不得不接受「唯一現實」。

對巴迪歐而言,希拉莉與杜林普都屬於同一陣營,2016 大選的性質相當保守。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巴迪歐而言,希拉莉與杜林普都屬於同一陣營,2016 大選的性質相當保守。 圖片來源:路透社

依據私有產權及市場經濟原則,自由主義(廣義)將人定義為「乞丐、消費者、持有者或不存在」,而在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後,平等目標被剔除於「人類計劃」(human project)之外,人類完全缺乏生命方向以及命運遠景,同時連政府運作也受制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自由主義並不自由,但不平等卻與日俱增:據 2016 年樂施會統計,最富裕 62 人擁有相當於全球一半人口的財富。

對巴迪歐而言,今日由中國共產政權、後蘇聯俄羅斯到敍利亞伊斯蘭國一類恐怖組織,同樣奉行自由主義原則--當然包括美國。既然身處相同政經背景,美國一概寡頭政治(polit­ic­al olig­archy)分別自然有限,不論是民主黨對共和黨、社會派對自由派、左翼對右翼,兩者只有「純抽象而非真實的差別」(purely abstract and not real),但人民的憤怒、迷失與無力感卻是真實的,為求精神慰藉,民眾不惜轉投虛假願景或式微傳統,杜林普今日乘此形勢上位,絕非偶然。

巴迪歐將杜林普的崛起視為「民主法西斯主義」(demo­crat­ic fas­cism)--既在民主體制之內,但其種族歧視、男性暴力、粗俗而非理性言論又極富法西斯特色。不同的是,今日美國缺乏 1930 年代的敵人--共產主義,杜林普亦非靠政見聚眾,而是靠煽動性語言「建立一個虛假而實在的共同體」:「與其說是政治人物,不如說杜林普只是一個『人物』。」

巴迪歐認為,桑德斯對杜林普的選舉才能算是真正的對立、真正的選擇。 圖片來源:路透社
巴迪歐認為,桑德斯對杜林普的選舉才能算是真正的對立、真正的選擇。 圖片來源:路透社

法西斯固然不是新鮮事,但杜林普將舊模式帶回政治舞台,就含有一層新意義。據巴迪歐分析,杜林普的冒起揭示了現今政局的四大問題:一、資本主義的統治暴力;二、傳統寡頭政治的崩潰;三、曖昧不明的集體憤怒;四、替換策略的匱乏。就以上四方面而言,希拉莉(傳統寡頭政治)與杜林普(新民主法西斯)縱使分別再大,兩人亦處於同一個層面;桑德斯(民主社會主義)與杜林普才是「真正的對立」:後者象徵曖昧民怨的爆發,前者則明顯指向另一種社會模式--即使細節尚未釐清,依然存在一種可能。換言之,2016 大選是一場「純保守」性質的選舉。

巴迪歐認為,唯有真正的對立,才能算是真正的選擇。要將政治想像「由一變二」,必須「開始著手改變」。共產主義也好,民主社會主義也好,名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改變。巴迪歐就此提出四項原則:一、私有產權與社會不均並非必然;二、職業不分貴賤,特別是知識產業與勞動工作的對立;三、消除國族、種族、宗教及性別的藩籬;四、國家並非必需。

「集體主義對私有產權」、「彈性工人對專責分工」、「普世價值對封閉身份」、「自由結社對國家組織」,巴迪歐認為憑此四項對立面,可以判斷一個政治理念能否帶來真正改變。選舉過後,桑德斯即著手籌措政治組織「Our Revolution」,能否為現世帶來衝擊仍是未知之數,巴迪歐表示值得期待甚至支持,因為比起民主法西斯,民主社會主義實在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