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為何賓州總是搖擺

A+A-
賓夕凡尼亞州,杜林普與拜登支持者遺下的競選標牌。 圖片來源:路透社

每逢美國大選,各個搖擺州份都是兩黨候選人的決勝戰場。其中,賓夕凡尼亞州(Pennsylvania)今屆更可能成為左右大選結果的關鍵州份。「得賓州,得天下」並非空話,據當地地方媒體 York Daily Record 指出,1920 至 2016 年共 25 次總統大選中,其中 20 次跑贏賓州的候選人同時勝出整場大選。然而,要奪下搖擺賓州並不容易。因為在這個掌握 20 張選舉人票的州份,超過 1,200 萬人口分佈在州內不同地區,各有不同取態。

搖擺州(Swing States)這個字眼早見於 1936 年,乃指曾在總統大選裡,將選票投向不同政黨的州份。1948 年,杜魯門(Harry S. Truman)即在當年屬搖擺州份的俄亥俄州、加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及紐約州,以不足 1% 的票數差距取得它們的選舉人票,成功擊敗大熱門杜威(Thomas Dewey)。及至 2016 年大選,杜林普在 10 個競爭最激烈的搖擺州份中贏得其中 6 個,奠定最終勝利。

搖擺州往往成為媒體和候選人最為關注、投放更多競選資源的地方。以今屆選舉為例,9 月期間,杜林普及拜登出席賓州競選活動達 10 次,該州的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民意及政治分析師 Terry Madonna 如此形容之:「候選人們實際上以賓州為家,可見這個州份的重要性。」

2016 年杜林普在賓州勝出,並出席謝票活動。 圖片來源:Don EMMERT / AFP

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指,搖擺州的特點之一,與該州的人口有關:城市地區傾向票投民主黨,郊區則多意屬共和黨。假如從選舉結果來看,賓州似乎吻合。位於東部的費城,是該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近日於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假如民主黨沒有費城選民的支持,賓夕凡尼亞州便是共和黨的「紅州」,而非搖擺州份。同時,2016 年大選中,希拉莉便在費城及西南部大城市匹茲堡獲得更多選票,卻在大多數郊區敗給杜林普。

曾任賓州州長 Tom Wolf 新聞秘書的 J.J. Abbott 認為:「賓州之所以是戰場,因為它不僅是一個州,候選人其實是在當地各個區域競爭。」他指該州的結構複雜,總令選舉結果難以預測。過去 25 年,當地中部選民大部分時間都是共和黨的忠實支持者;中南部的農業及製造業帶,共和黨支持者亦通常比民主黨支持者多。報道形容,賓州選民因應地理位置而有不同取態,是整個美國的縮影 —— 東部及西部是最大的人口集中地,許多工業心臟地帶分佈在兩者之間。

當然,地理因素並不會完全決定選民的取態。2008 和 12 年,奧巴馬連續在賓州勝出,但同為民主黨的希拉莉卻於上屆落敗。該州的政治諮詢公司 Perpetual Fortitude 專為民主黨服務,其政治戰略顧問 Jesse White 解釋,賓州是一個選擇人物,而非政黨的州份。賓州人投票時不僅考慮黨派,更傾向憑感覺投票,選擇支持個人認為更真誠的候選人。以東北部盧澤恩縣(Luzerne County)為例,自 1988 年以來,從未有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該縣勝出,然而,2016 年杜林普卻在當地成功「翻盤」。

2018 年,有美國記者曾探討杜林普在盧澤恩縣取勝的原因。記者認為,那次的選舉結果,是當地農村、工人和中產階級選民感到被民主黨忽略的「報復」。2019 年前仍是民主黨人的賓州參議員 John Yudichak,在當年受訪時如此比較:「奧巴馬想要希望和改變,杜林普直接來敲門、改變。」他又引述其中一位州民意見:「如果我想去打獵,或者沒有學位,面對希拉莉只會感到難堪。杜林普能令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