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飯前看:斷食有益身心

A+A-

近年西方流行「斷食」減肥,從節食再進一步至斷食,不少斷食愛好者大讚功效神妙,但當中科學原理為何?日本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初步認識當中關連,並且認為斷食的健康益處可能比先前意識到的更廣泛,更厲害。

由被斷食到主動斷食

不過話說回頭,在原始社會,間歇斷食其實並非新鮮事,因為打獵不是一定有收獲…… 看看野外的獅子老虎們,鐵定不會是早午晚三餐皆有著落,在原始社會,斷食是自然不過的日常。地球農業產能日強甚至過盛,故一日又何止三餐?當然在某些國家另計,最近便有國家領導人宣稱「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對糧食安全要有「危機意識」,在只得飲食自由的國度,也失去這唯一自由…… 在現世代,斷食是黑色喜劇,被斷食則鐵定是悲劇了。

斷食火紅,但關於斷食期間體內情況的資訊卻不多,儘管一些研究表明限制攝取熱量,可以延長實驗動物的壽命,也有許多間歇斷禁食愛好者力陳,此舉可增強認知能力並有助減肥,對斷食認識的領域主要限於酮症(Ketosis)燃燒脂肪的現象,但斷食如何影響身體的機制仍未清晰。為更深入理解相關機制,一項小型研究便由此開展,並從中得知斷食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實際比以往的研究顯示要廣泛得多,間歇斷食更有著大量尚待認識的益處。

餓其體膚,有益健康

在 2019 年 1 月,沖繩科學技術學院(OIST)和京都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揭示斷食不僅限於燃燒脂肪。通過分析 4 位健康的年輕人在參與斷食 34 及 58 小時後的血液,研究小組發現 44 種不同的物質會因斷食出現變化(包括 42 種物質的水平上升,2 種下降)。以往檢測斷食參與者,僅發現 14 種出現變化,這意味他們新確認了 30 種會受斷食影響的物質。

這些化合物表明,科學家暫對斷食在人體的影響存有很多未知,而其中某些代謝過程可能非常有益健康,如抗氧化作用。OIST 的照屋貴之博士表示:「與最初的預期相反,事實證明,斷食非常積極地促進代謝活化。」在斷食中,人體的能量來源必須由食物轉變為體內儲存的脂肪及醣原(Glycogen),此一轉換將啟動一系列代謝過程。研究中測定的化合物包括丁酸酯(Butyrates)、酰基肉鹼(Acylcarnitines)及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有機酸(Organic Acids)、輔酶(Coenzymes)、抗氧化劑(Antioxidants)、嘌呤(Purines)和嘧啶(Pyrimidines)等,其中某些化合物在斷食 34 小時時達到巔峰值,但其他化合物在整整 58 小時內持續上升,達到人類血液中正常濃度的 60 倍。小組認為,斷食而誘發的代謝機制雖仍尚待確認,但檢測結果與此明顯相關。

由於研究規模不大,並且沒有追蹤參與者在多個斷食後的長期健康狀況,研究結果的意義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證明斷食對身體有潛在好處,除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人體免受與衰老相關的長期損害外,斷食似乎可以增強線粒體的活性。不過斷食與抗氧化的關聯並不直接,人體實際上可能是回應由斷食引起的氧化壓力,而產生抗氧化劑化合物。不過,斷食會改變身體,卻是不爭的事實了。「由於 44 種代謝物,佔能檢測的所有血液代謝物 3 分之 1,因此斷食顯然會引起人體血液中主要的代謝變化」,研究人員希望在未來能招募更多志願者,減少因個體差異而產生的可能性,從而更清楚了解斷食如何影響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