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少吃多運動」實際上無助應對肥胖流行?

A+A-
圖片來源:Flotsam/Shutterstock

1994 年,遺傳學家 Jeffrey Friedman 發現了瘦蛋白(leptin),負責控制飽腹感且由基因調節。幾十年來,肥胖和過重人數上升,甚至有人認為這是頹廢社會縱容而衍生的流行病。然而科學家已推翻這些觀念;根據「科學」雜誌近日刊登的論文,儘管專家對肥胖流行的原因仍欠缺共識,但已發現當中往往違反常識和大眾觀念。

身體不是儲蓄戶口

今年較早時,英國鴨巴甸大學一份研究指出,基礎代謝率(即休息時消耗的能量)下降,是熱量吸收與消耗失衡的原因之一。其下降原因未明,專家推測可能與較少接觸傳染病導致免疫力下降,或飲食變化(例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有關。

過去 30 年,專家試圖透過提高基礎代謝率來對抗肥胖。傳統的治療方法,將人體當成是儲蓄帳戶,一旦熱量流入與流出量失衡,就會歸咎於病人。如今醫學界將肥胖視為一種社會疾病,且同時受到環境與基因影響,而人與人之間更存在極大差異。

肥胖並非人人一樣

目前肥胖症患者被「一視同仁」,但其實患者對各種治療的反應不一。例如在使用新型減肥藥時,部分患者體重減輕了 20%,但也有患者效果欠佳,甚至沒有反應。

美國一些醫療組織已將患者分為 4 大類

  1. 「飢餓的大腦」:受大腦和腸道之間的信號影響,​​比常人需更高熱量才能獲得飽足;
  2. 「情緒飢餓」:習慣以進食來應付負面或正面情緒;
  3. 「飢餓的胃」:難以長時間維持飽腹感;以及,
  4. 「燃燒緩慢」,代謝率較低。

基因與環境俱有影響

西班牙哥多華大學(University of Córdoba)研究員 Manuel Tena-Sempere 稱,人們以為可透過飲食,提升瘦蛋白或其他有助減重的荷爾蒙,但實際上這跟進食時的愉悅感等有關。因此人們各有不同的飲食模式,亦有些人受荷爾蒙影響而更具暴食傾向。

論文提醒,不同的能量消耗形式(體力活動、基礎代謝率等)可能彼此無關;或當某一項的消耗增加時,另一項可能減少,或改變能量攝取量。其他問題例如超加工食品促使我們消費更多能量的能量、某些人工成分為何損耗大腦的獎勵系統等,則依然未明。

肥胖相關的工業化學品

體重主要是由荷爾蒙調節。許多工業化學品,例如常用於塑膠包裝及日常品的雙酚 APFAS,會干擾內分泌及荷爾蒙功能,並影響脂肪肝或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西班牙心血管專家 Guadalupe Sabio 提出,制訂政策有助更有效監管和應用這些化學品。

然而,目前各國政府也不認為肥胖是疾病,對一些影響肥胖流行的化學品也欠缺認識或重視。例如治療糖尿病的非胰島素類降血糖藥 GLP-1,被證實有助控制食慾,近年已應用於減肥藥物領域;惟各國政府並未有資助 GLP-1 以應對肥胖流行。

儘管科學家對肥胖流行仍存在各種未知,但近年至少意識到致肥原因之複雜,為日後開發有效藥物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