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加害者不在的復仇劇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尊尼事務所的前社長尊尼喜多川在死後 4 年,過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性侵罪行終於被搬上了枱面審視。有律師認為如果喜多川仍然在生,經檢控判刑後,恐怕會面臨十年左右的監禁。不過法律不能審判死人,在加害者不存在的世界裡,再多的評論放在今天也只成了馬後炮。

尊尼事務所至今開了兩次記者會,除了謝罪外,還宣佈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和政策改革,但行動決策似乎欠深思熟慮,新管理層連番說多錯多,加上記者 NG 名單醜聞,幾乎一舉一動都不得民心。更重要的是當事人喜多川以死亡的方式逃過了制裁,導致「謝罪」這種日本道德重置儀式失效,無論事務所、媒體以及社會都陷入意識混亂的狀態。

謝罪以及連帶的媒體追訪是一齣上演的劇目,目的是事件案例化的梳理,以及倫理標準的重設。大眾媒體負責梳理資訊和佈置舞台,把事件背後的細節整理成容易理解的故事大綱。劇場中的角色分明,受害者負責哭訴,加害者負責謝罪,社會透過同情和譴責再確認倫理標準。於是謝罪是一場公共的復仇劇,大家圍著罪人丟石頭,再把道德光環分著吃。無論仍在審理的京都動畫放火殺人事件、抑或廣末涼子的不倫案,都是這樣演的。

然而該次性侵事件中,作為主角的罪人喜多川從演出名單上缺席,使復仇劇一開始就亂了套。大眾失去了譴責的目標,只能把手中的石頭向其他方向掉,幾乎所有關係者都成了罪人的代演。另一方面,大眾媒體長年的沉默為自己弄了個幫兇的角色,報道和譴責都成為馬後炮,更壞的是被視為對自己罪行的掩飾。當負責設定舞台的大眾媒體也成了丟石頭的目標,劇場只剩下徹底的混亂。

對於受害者而言,加害者缺席也意味著傷痕永遠無法痊癒。更遑論兩次的記者會都是失敗告終,信譽已經跌到負值,甚至社會現在要求事務所為第二次記者會的鬧劇再開記者會來謝罪。無論事務所多少次的道歉和承諾,最終只會是喜多川本人的替代品。

喜多川性侵事件不僅是一宗揭露得太遲的罪案,因為既有的倫理重置機制無力應對是次危機,結果成為了一次日本社會的結構性失敗。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