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扮工」,不一定是員工問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渡邊淳一小說「失樂園」中,事業失意的男主角久木祥一郎遭公司投閒置散,調到最無事可幹的調查室。像久木這類上班卻不做事的「無職員工」(jobless employed),現實中確實存在,從最初只會間中「扮工」,到近年因疫情大流行下在家工作、自動化或外判等種種原因,有的人已或被動或主動地完善出自己一套職場「扮工」模式 —— 雖然現身職場,但不做任何工作

搞笑上班族指南 Ask a Manager 作者 Alison Green 發現,「無職員工」的普遍程度已令人不安,多數工作場所的工作分配效率低下、不均且不合邏輯。「最忠誠、積極的人承擔大多數重要任務,默不作聲的大多數人則盡量少做,但求度日;最後一班人索性甚麼都不做。」來自巴塞羅拿的 43 歲電腦科學家 Cristian S. 匿名接受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訪問時便承認,自己就是 Green 所指的最後一類人,過去 4 年多只是每星期在辦公室至少消耗 40 小時以賺取工資。「自從大流行前幾個月重新設計公司內部伺服器後,我就一直沒事做。」

「不存在的存在」:發聲太遲,想走又難

後來 Cristian 所在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接管,新僱主決定將電腦支援外判,Cristian 更加「大隱隱於市」。「我仍然受僱,負責協調和監督這項外判服務,但現實是沒甚麼好監督或協調,我應該監督的人從沒聯絡過我,我老闆們似乎不知道我存在。」Cristian 自此養成「扮工」習慣;早上第一件事是打開公司電郵帳戶,然後就甚麼都不做。直至 2020 年 10 月,「我接到指示重返辦公室時,以為他們意識到我無事可做,會被即時解僱」。怎知原來是進入「扮工」新階段,他獲分配到公司地下辦公室,那裡「空蕩蕩,離我最近的同事有 20 米遠」;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吸煙、散步、喝咖啡、看電影和劇集、聽音樂」,甚至在廁所打瞌睡。

Cristian 坦言雖然不可取,但已習慣這種「荒謬而空虛」的生活,即使曾考慮找另一份工,但覺已無法適應新的企業環境。至於向公司反映無職問題亦已太遲,「3 年前採取行動的話還合理,現在才說出來,我就要被迫回答很多我答不到的問題。畢竟我甚麼都沒做,就賺相當豐厚的薪水」。他明白公司遲早會發現他這個「不存在的存在」,只希望到時至少可以有尊嚴的被辭退,而不用被迫提供解釋或譴責。

年資太高:「得不到應得的遣散費,我不會走」

雖然有人提出在家工作令僱員變懶,但「無職」問題其實一直存在。 圖片來源:路透社

59 歲的 Daniel M. 自 1993 年起在馬德里一家通信公司任職中層管理人員。他透露:「幾年前我還在升職名單上,但公司最終調升一個剛剛跟我一起培訓完的新人。」幾個月後 Daniel 新上司提議解僱他或轉調另一部門,但人力資源部經理表示不可行。「以我的資歷和薪金,可以得到公司無法接受的遣散費。」被 Daniel 形容為「泡在水療中心」的投閒置散生活由此展開。「除非我們最終達成協議,否則我會在這裡直到退休。令我震驚的是,明明公司有很多事要做,卻沒人想過要用我的知識和經驗辦事。不過我的日子過得非常愉快,辦公室裡有部電視,閒時可以看看體育報紙,跟老同事聊天、吃早餐、喝下午茶。」

Daniel 認為造成自己這個無職處境的原因,在於公司結構,以及上司「不真誠及欠缺常識」。他不滿被傲慢的人當成無用舊家俬:「我仍然健康、充滿知識、腦筋靈活。如果他們要求,我可以繼續作有價值的貢獻。」離開公司另覓高就則令他意難平。「我不想失去我努力得來的東西。我要捍衛自己的權利。如果得不到應得的遣散費,我不會離開。而且,又有誰會在這時候聘用我,擔任有頭有面的要職?」

 

奉旨吞泡:公司請返嚟坐

也有人像 36 歲的 Clara G. 和 41 歲的 Carlos M. 一樣,出於公司旨意而「請返嚟坐」。二人在一家金融公司的戰略營銷部門任職,但已超過兩年時間沒有實際貢獻。公司在疫後重返辦公室時改組,管理層不再需要這個部門,但想保留名目以顧全企業聲望,於是暗示他們成為「儲備」、可用但低調的人手。Carlos 形容從有職責過渡到無職,「像溫水煮蛙一樣」。

兩人獲准最多 8 成時間在家工作,只需定期提交一系列部門報告。Clara 坦言這令人頭痛:「現實是你甚麼都不用做,但要闡述你做了甚麼。」他們都認為自己遲早會被解僱,也很期待這天到來,只是利之所至不願主動求去。「你不會僅僅因為老闆不為你安排新職責、又不願辭退你,就放棄超過 5 萬歐元的年薪。」

提出「無職員工」(jobless employed)現象的網媒 Vox 資深通訊員 Emily Stewart 認為,這些事例反映當前公司架構功能失調。「公司往往以不必要的複雜方式組成,欠缺動力的地方就會出現漏洞,讓放肆或不願工作的僱員鑽入其中。」情況猶如雜草在花園不起眼的角落生長 —— 在更大的工作環境中,少數人的缺席容易隱藏。Stewart 強調「無職員工」問題早於在家辦公趨勢前就已存在,雖應解決,卻因複雜及諸多爭議,並沒有簡單解決方法。她引述專家意見指,除非「無職員工」影響到你本身,否則抨撃不工作的同事多數都是壞主意;就連無職者本人要自我告發也不易。職場教練 Bryan Creely 則提醒,多數「無職員工」的在職退休生活遲早會結束,「甚麼都不用做就有報酬看似不錯,但除非你有人脈,這種情況最終總有結束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