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

|共95篇|

傳承幾近滅絕的歐洲語言 —— 立窩尼亞語

人類要透過各種共同語言交流。試設想,若世上只剩極少數人掌握某一語言,除了語言本身走向消亡,僅存的人失去「同聲同氣」的夥伴,自己的說話彷彿變成無意義的聲音,更令人有無法言表的痛苦。在拉脫維亞,就有一群立窩尼亞人(Livonians)後代,正努力保留祖輩的語言文化。

塔吉克重塑首都,告別前蘇聯與探索前路的掙扎

中亞國家塔吉克 1991 從蘇聯獨立。今天的首都杜尚別(Dushanbe),自 1929 年起,到 1961 年蘇聯去史太林化前,被稱為史太林納巴德(Stalinabad)。這個曾以蘇聯領袖命名的城市,既有大量蘇聯風格建築,人口結構亦反映蘇聯多民族特點。近年,當地興起建築熱潮,有人憂慮清拆大量蘇聯建築,意味著抹煞記憶;亦有人思考該如何從建築反映城市的文化新貌。

軍國主義洗腦教育:俄佔克里米亞的兒童日常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7 年,為杜絕當地烏克蘭民族身份,政府對新一代大規模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從幼稚園到中小學課程,皆增設軍事訓練和愛國洗腦教育。人權組織甚至發現,有醫院向初生男嬰簽發出世紙時,更會附帶徵兵卡作宣傳,誓要把克里米亞人鍛練成俄羅斯戰鬥民族。

【民主退潮】歐洲最年輕國度,被親俄政府騎劫?

世界正經歷民主衰退期,東歐多國先後轉趨專制,歐洲最年輕國家黑山共和國亦不能倖免。15 年前,黑山脫離塞爾維亞統治後,走上親歐路線。但去年親俄、親塞爾維亞的聯合政府上台後,開始逆轉國策,被指扼殺黑山民族意識,把黑山語貶低為方言;有黑山人甚至憂慮,新政府會以俄國獨裁模式改造國家。

Moyashi:BNO 持有人失去了一切,林鄭證實了這個消息

使用這張票離開的人,連同無數移居外地的港人一樣,或者永遠都無法再回到香港。即使你膽敢回港,也沒有人敢肯定你能夠安全離開。與其說 BNO 持有者擁有甚麼,不如說是從來都沒擁有過甚麼,而在將獲得甚麼的同時,又會失去一切。

廖康宇:香港開埠紀念,讀「香港關鍵詞」

書本的成功之處,在於理論及實踐並重,有效梳理一些對香港的迷思,並建立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討論思考框架。書中對香港語言文化、務實政治及法治傳統的分析,於近年的社會政治亂局中有啟示作用,值得所有深愛香港、想認識香港的人士再三細讀。

除了造星,還造出族群認同

香港某電台的造星節目,成為很多市民近來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同類造星真人騷近 20 年風靡全球,同樣引起過學術界的討論。雖然這些節目設計感覺千篇一律,有研究卻指出,節目組會按本土市場和品味調整,而觀眾投票互動的環節,更可能與本土族群認同產生互動作用。

在外地捍衛維吾爾文化,是離地的事?

近年,不時傳出新疆的維吾爾人,在當地遭遇「文化種族滅絕」、強迫絕育等壓制手段,部分人出逃國外。除了學習猶太人大流散的歷史,21 世紀的今天,或許還可以從維吾爾人身上學習,失去土地的民族,如何在面對各種困難的同時,在國外傳承文化身份。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下)

1930 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通過法令,宣佈國民黨在當地為非法組織。抗議該法令的民國政府,則保證國民黨沒有興趣干涉馬來亞與英國事務。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 認為,散居馬來亞的華人,對國民黨專注本土、忽略他們的做法愈益不滿。因為身在外地的他們,希望推動的政治議程,乃著重於馬來亞華人本身,而非中國本土。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上)

一個中國公民脫離中國國籍,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那他還算中國人嗎?擁抱華人文化,可以與「中國人」此一身份認同區別嗎?這些問題,由不同海外華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對部分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來說,中國可能仍是他們的「祖國」。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2018 年在「國際與全球研究雜誌」發表文章,從 1826 年英國開始在新加坡、馬來亞及檳城建立殖民地,到 1957 年馬來西亞獨立,講述不同馬來華人在流散海外的不安感驅使下,如何構成對中國的政治身份認同。

美國人?日本人?日本父島「歐美系島民」

日本小笠原群島的主島父島,位於東京以南約 1,000 公里,是一座面積只有 24 平方公里的島嶼。這座距離本島船程約 24 小時的小島上,部分島民的面孔並非日本人的亞洲面孔,他們的祖先在將近 200 年前,由美國、歐洲及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到此定居。父島經歷殖民、戰爭,主權曾在美日之間易手。要問今天的島民,他們是日本抑或美國人,可能不容易回答。

鄭立:在台灣,請別叫中國為「內地」

現在就直接告訴你,在台灣,你可以叫中國作大陸沒關係,但就是不要叫「內地」,因為這個詞語是有政治含意的。在大日本帝國時代,他們稱日本為內地,台灣朝鮮香港這些殖民地是外地。因為香港是中國的殖民地,中國就想你叫他們內地,至於台灣…… 好吧,你懂為甚麼不能這樣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