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日本人?日本父島「歐美系島民」

A+A-
日本小笠原群島上的歐美系島民後裔。 圖片來源:Rare Earth/YouTube

日本小笠原群島的主島父島,位於東京以南約 1,000 公里,是一座面積只有 24 平方公里的島嶼。這座距離本島船程約 24 小時的小島上,部分島民的面孔並非日本人的亞洲面孔,他們的祖先在將近 200 年前,由美國、歐洲及太平洋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群島到此定居。父島經歷殖民、戰爭,主權曾在美日之間易手。要問今天的島民,他們是日本抑或美國人,可能不容易回答。

小笠原群島最早見於日本水手繪製的地圖,不過 1827 年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Frederick Beechey 曾登上父島樹立銅牌,宣稱英國擁有主權。1830 年 6 月,載著 25 名男女的雙桅縱帆船(schooner)「華盛頓號」從夏威夷檀香山出發,遠航約 5,300 公里抵達父島。他們當時稱小笠原群島為 Bonin Islands,即無人島;bonin 是日語「無人」(bunin)的錯錄。19 世紀太平洋地區十分流行捕鯨,這群歐美島民及太平洋島民隨後便在小笠原群島建立補給站。

儘管英國人曾領導首批島民,但美國人 Nathaniel Savory 最終成為島上領袖。1853 年美國海軍將領培里(Matthew C. Perry)「黑船來航」,要求日本開放貿易時,Savory 就在其航程間接待過培里。日本於 1860 年代,亦燃起對這些島嶼的興趣,並在 1862、75 年分別派遣日本人到島嶼定居,並於次年將群島併入日本領日。原先的定居者,因此被迫成為日本入籍公民。今天,首批定居者的後代約佔父島 2,000 人口的 200 人,尚有其他人散佈於關島、夏威夷及美國本土。

這些祖上來自外國的島民,今天仍在被日語中稱作 Obeikei,即歐美系島民。期間,父島上不同定居者仍能和平生活甚至通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為小笠原群島一部分的硫磺島成為太平洋戰爭一個激烈戰場;父島亦遭大規模轟炸波及,所有島民因此疏散至日本本州。多數西方定居者的後裔,往後在東京附近的彈藥廠工作。但他們的異國外表,在戰時日本備受歧視,甚至遭暴力對待。

1945 年日本投降後,小笠原群島為美國海軍控制。現年 71 歲的 John Washington 生於戰後,曾在美軍管治時期的父島接受英語教育,其後到美國關島就讀高中。Washington 大讚:「美國海軍對我們真的很好。」7 月 4 日美國獨立日的燒烤慶祝活動、免費醫療服務,至以隨心所欲的自由,都是在美軍管治時期下成長,整代歐美系島民的美好回憶。

20 世紀上半葉,首批歐美系島民後代的家庭照。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美國最終同意在 1968 年 6 月 26 日,將群島的主權正式移交日本。一夜之間,日語取代英語,群島再次易主。父島第五代居民,現年 60 歲的 Rocky Savory 當年只有 8 歲,比較容易適應轉變。可惜,Rocky 的姐姐和表兄,卻因年紀問題顯得難以適應,前者選擇成為美國公民,定居美國馬里蘭州,在五角大樓工作;後者當時 19 歲,後來在美軍服役 28 年,最終選擇在華盛頓州定居,但每年仍會定期回到島上。

政權、文化的交集,固然令不同年代的歐美系島民有不同偏好。最年長及年輕的一代,通常更喜歡用日語;美國海軍一代成長的人,多愛說英語。語言偏好難免涉及身份認同,「你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的問題甚至「難倒」Rocky。「這是一個好問題,難以回答。好的回答會是『島民』。我是一個島民。」 Washington 多年來仍在父島的賓館懸掛美國國旗,他表示:「我是美國公民,但內心深處,仍舊認為自己是 Bonin 島民。」

同是歐美系島民,年輕一輩的答案便截然不同。32 歲的 Nasa Savory 是 Rocky 的遠親。Nasa 在島上成長,之後在東京就讀高中及大學,成功攻讀博士學位之外,更結識了來自本州的妻子。「我是島民,但我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儘管如此,Nasa 在本州的生活亦遇上一些麻煩。印在護照上的姓氏「セーボレー」(讀音:Sēborē),異於一般日本人的姓氏,令 Nasa 在拿出護照租房時,需要解釋一番,為何自己會有一個如此不同的名字。「我是在日本了住 20 年的日本人,但他們還是把我當成非日本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