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捍衛維吾爾文化,是離地的事?

A+A-
維吾爾族舞蹈及音樂專家 Mukaddas Mijit 現居巴黎。 圖片來源:Mukaddas Mijit/YouTube

近年,不時傳出新疆的維吾爾人,在當地遭遇「文化種族滅絕」、強迫絕育等壓制手段,部分人出逃外國。除了學習猶太人大流散的歷史,21 世紀的今天,或許還可以從維吾爾人身上學習,失去土地的民族,如何在面對各種困難的同時,在國外傳承文化身份。

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記者 Yasmeen Serhan,近日訪問了散居各地的維吾爾人。截至 2017 年 4 月,全球超過 1,100 萬人的維吾爾人中,約有 100 萬人住在中國境外。他們主要分佈於哈薩克、烏茲別克及土耳其,散居歐美者則少得多。她指,即使各種打壓於新疆發生,但對居於外地的維吾爾人來說,影響同樣不少。因為他們有感,自己身負將事件向外宣揚的責任,還要在對維吾爾族認知程度低的外國環境,維護自己的身份。

Rahima Mahmut 在外國的傳統歌唱演出。 圖片來源:arzuyum1/YouTube

身在異地的維吾爾人,對新疆同胞的責任何在,或許可在 Rahima Mahmut 身上找到。於倫敦生活的維吾爾歌手及民運人士 Mahmut,早在 1997 年目睹政府暴力鎮壓伊寧示威後選擇出走,其後在倫敦與其他維吾爾族音樂家組成倫敦維吾爾樂團(London Uyghur Ensemble),曾到英、美、歐洲及加拿大巡迴演出。在外國,Mahmut 可以隨心表演自己的民族音樂而不任何政治打壓。不過,她現時仍有親屬身在新疆,在 2017 年後,為免危及他們的安全,她已避免與親人聯絡。即使能在故鄉以外享受個人自由,她強調,在中國政府結束對當地人的虐待前,自己永遠無法擁有真正的自由。

同樣在倫敦,Mukaddes Yadikar 與丈夫 Ablikim Rahman 近年開設了維吾爾餐廳 Etles。儘管他們的三名子女都能操流利維吾爾語,但只有兩人曾在幼兒時到過新疆,因此對故土無甚印象。Rahman 表示,他們現在不能去故鄉伊犁,但仍會嘗試將自己的文化、身份及宗教,傳授予下一代。「在這家餐廳,我們仍可以介紹我們的人物、文化及傳統。對無法離開的人來說,我們必須在這裡介紹、捍衛他們。」

除了在家庭、社會親身傳承文化,Serhan 指今天的維吾爾人,比昔日的猶太民族更多了一種工具 —— 網絡。自 2017 年出走後,現居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維吾爾詩人、電影導演 Tahir Hamut Izgil,便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詩歌。據 Serhan 指,Izgil 的作品,常以今天新疆不可能發表的土地宗教流亡為主題。中國設有網絡長城,身處新疆的人或難以讀到這些民族作品。因此,Izgil 選擇在 2017 年出逃前,在當地出版自己的詩集,他解釋:「我知道,離開了便可能永遠不能回來。我想讓留下的人讀到這些東西。」

維吾爾詩人 Tahir Hamut Izgil 經常在網上分享以維吾爾語創作的詩作。 圖片來源:Tahir Hamut Izgil/YouTube

Izgil 育有 3 名孩子,他認為,確保孩子能說維吾爾語,是自己的責任。散居在法國美國土耳其的維吾爾人,亦在當地建立相關語言學校。儘管如此,Izgil 感到僅傳承語言本身,並不能保證文化存續。「如果後代們無法回到自己的家園,去看看那裡的景況,就無法體驗那種文化,要在他們身上傳承文化就更難。若維吾爾人的家園,在往後數代人的時間裡遭受破壞,散居在外的維吾爾人便難以保護它。即使有人在海外安身,維吾爾文化也可能不復存在。」

維吾爾族舞蹈及音樂專家 Mukaddas Mijit,則嘗試在外國舉辦名為「麥西熱甫」(Meshrep)的傳統維吾爾歌舞聚會。身在巴黎的 Mijit 認為,這些文化活動,可以提高人們對維吾爾人的認識。不過,Mijit 稱並非所有維吾爾人都支持她的行動,部分人批評,在外國舉行的「麥西熱甫」並不真實;亦有人指此舉「離地」—— 當新疆的人受到鎮壓時,身在外國的維吾爾社區,竟只關心文化生活這些「瑣碎事情」。

對此,Mijit 堅持傳承文化的重要,並指散居者必須超越當下的真實,才能成功。

「重點在於與他人交流及分享。人們保存文化時面對龐大壓力,致使他們忘記了想要保存的東西仍未消亡。假如我們真的想把東西鎖進盒裡,便意味著是我們親手殺死它。」

面對壓迫,在外國傳承文化的問題好像顯得「離地」,但 Serhan 認為,假如維吾爾人無法學習母語、踐行自己的信仰,或最終以自己民族身份在故土自由生活,他們的文化將繼續被人挖空,可能無法修補。Serhan 指,許多與她對話的人仍然表示樂觀,認為只要散居國外的人,繼續促進、發展其文化,便不會失去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