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遺忘之二】記憶外判數據庫,人類瀕臨「數碼失憶」?

A+A-
圖片來源:Praepisut Peechapat/Shutterstock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你還記得自己好朋友的電話號碼嗎?生活在 1990 年代,記住好朋友與家人的電話號碼是相當平常的事。今時今日大部分人都不會記得親朋好友的號碼,一切都儲存在手機數據中,這似乎是更效率的記憶方式。

在智能手機主導的時代,人腦與科技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是神經科學界探討的課題之一。英國「衛報」報道指,不少學者傾向肯定數據庫的價值,如英國修適士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Chris Bird 強調,利用數碼設備記住生活的瑣事,如朋友的電話號碼、泊車券的到期日等,有助於釋放人腦的潛能,讓大腦專注於更複雜或重要的事務上,況且人腦天生就不是用來記住瑣事。

研究記憶與遺忘神經生物學的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副教授 Oliver Hardt 立場卻較審慎,他認為對智能手機過度依賴,確實可導致記憶力退化。譬如說,他預測人類長期依賴 GPS,可降低海馬體中的灰質密度,使得來自海馬體的空間記憶力受損,進一步削弱我們的認路能力,更可間接釀成其他身體毛病,如增加抑鬱症、部分失智症、其他精神病理學的風險。

「數碼失憶」是廣告商發明的詞彙?

如此一來,數碼科技確實是一場人類退化危機,但麥基爾大學的科學與社會辦公室(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早前卻發文澄清,「數碼失憶」未有科學根據,這個詞彙竟然是防毒軟件公司 Kaspersky Lab 所發明 —— 該公司進行的市場調查顯示,相當多人依賴數碼設備記住事情,結論是數碼設備的安全至關重要,不要丟失珍貴數據而釀成「數碼失憶」。

在防毒軟件廣告出現之前,同樣有學者嘗試提出「Google 效應」(Google Effect),解釋人類正依賴互聯網作為外部記憶,研究成果發表於 2011 年。心理學家 Betsy Sparrow 與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實驗,譬如要求受試者記住電腦顯示的句子,部分受試者得知句子將會被刪除,另一部分受試者則獲知電腦會保存句子內容,結果前者在記憶測驗中較優勝,以此證明當我們知道資訊以數碼方式保存後,我們也會疏於記憶,以致記憶力下降。

然而,科學界曾嘗試複製有關實驗,但都無法產生一致的結果,部分原因是實驗設計存在太多外在變數,人類對互聯網用法也不斷演變,其衍生的爭議最後超出「Google 效應」本身,意味著無論「數碼失憶」還是「Google 效應」,暫時都無法取得充分科學證據。

正當 AI 時代來臨,對於智能手機使用與人類認知能力及記憶力的關係,科學界的研究尚停留起步階段。在未有十足科學結論前,我們仍適宜對新科技抱持開放態度,同時要警惕數碼記憶存在被篡改的可能,對於未敢忘記的重要記憶,不妨用多種工具好好牢記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