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共447篇|

筆是港媽:賞櫻

賞櫻對非居日者之難,在於櫻花滿開只有 1 至 2 日,而假期的機票酒店總要提早預訂。若果突然有寒流,花期就會延遲;若果太快回暖,花則會提早滿開。即使溫度平穩,只要滿開前遇上大風或落雨,櫻花也會立即凋謝。

峇里充斥俄羅斯黑工,所謂何事?

峇里國際機場的資料顯示,去年近 6 萬俄羅斯人抵達當地,以躲過烏克蘭戰爭的經濟影響,還有俄府頒佈的部局動員令。部分人在此印尼海島當起髮型師、保姆、的士司機甚至性工作者,但當局指他們往往沒有工作簽證。本地人怒斥這些外來者目無法紀,好心讓他們來峇里避難,卻反過來爭生意、搶飯碗。

日本溫泉危機:水量激減,水溫下跌

好不容易捱過疫情,等到外國遊客重來,作為溫泉大國的日本,卻面臨兩大危機 —— 水量劇減、水溫大跌。從青森縣的溫泉鄉到北海道的二世古,多個泡湯名勝無一倖免。就連溫泉湧出量及源泉數目均首屈一指的大分縣別府市,亦同樣受到威脅。不少歷史悠久的旅館也被迫停業,有的甚至面臨破產。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這個冬天不太冷:瑞士滑雪產業危機

過去一年,歐洲經歷嚴峻的氣候危機,踏入 1 月,多國氣溫又創下最高紀錄,許多滑雪勝地甚至缺雪。對於瑞士來說,冰川和積雪是歐洲供水的重要水庫,其影響更令人擔憂;種種變化也對瑞士滑雪產業構成風險,業界改用人造雪取代,對環境影響又有多大?

MeToo 時代,阿姆斯特丹紅燈區也要落幕?

阿姆斯特丹有甚麼吸引你?梵高博物館、大麻「coffee shop」,還是…… 紅燈區櫥窗?由於要提升形象、減少旅客粗暴行為等,當地市政府官員正擬定新措施,並將於 21 日由市議會投票決定,紅燈區性工作者的窗簾,是否必須提早、甚至在將來永久閉上帷幕。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敍利亞旅遊 vlog,等同獨裁國宣傳片?

敍利亞內戰塗炭生靈,英美等國警告國民,如非必要勿往當地。但「衛報」近日報道,相繼有旅行達人發佈遊記影片(vlog),向觀眾介紹「媒體不會告訴你」的敍國面貌,展示到此一遊有多獨特而安全。有學者及維權人士質疑,這些網紅淪為血腥政權的打手,替當局招攬投資者及外國客,等同助紂為虐。

Moyashi:永遠脫不下來的口罩

除了部分堅持以清零為己任的地區,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社會經濟運作。經歷 2 年多鎖國的日本,也終於在 10 月 11 日完全開關,街上隨即增加了許多外國面孔,出入聽到廣東話的頻率也上升了不少。於是問題來了,重遊日本,口罩還是不是應該戴上?

當不戴口罩的外國旅客來到日本

日本政府 5 月放寬室外口罩令,現打算進一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當地人仍傾向用口罩保護自己,認為口罩有如內衣褲般不能隨便脫下。專欄作家 Gearoid Reidy 在彭博社撰寫的評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已放棄口罩政策;日本開放邊境,遊客陸續到當地觀光,戴口罩的日本人與不戴口罩的外國人成一大對比,也引起當地應否繼續堅持戴口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