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移民很難

A+A-
圖片來源:Yau Ming Low/Shutterstock

上個月底,幾個香港網絡媒體的頭條,都是報道一名香港女生移民到英國後,懷疑因為生活壓力,或受心理疾病影響而自殺身亡一事。筆者故意在一段時間後才寫這一篇文章,因為不希望有人利用筆者的文字,為死者做檢討,參與社交媒體上那些「咁後生點解要尋死」的討論。

同為一個在異地生活的人,筆者只想簡單地表達一點:無論任何年紀,一個人要離鄉別井,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先撇除語言文化差異不談,筆者自小在新界一個公共屋邨長大,在同一區讀完中小學,以前對於屋邨各個商場、入面每個舖位,或者食肆價錢高低、服務優劣,都在腦海裡有個印象。更何況當時在香港,家人、朋友、街坊就在身邊,就算一時忘記,身邊都有人問。

但來到英國,一切都要重新學習和適應,就算長輩成日話「後生仔容乜易」—— 後生或者會比年紀稍大的人容易,但事實上這一切依然毫不容易。因為移民實在有太多不確定性,人在異鄉,能夠接收到的資訊有限,很難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簡單如去買餸煮飯,一樣的生菜在兩間超級市場的包裝不同,價格各異,而一間有購物儲分,另一間有會員折扣。如此戲碼在英國是平常事,更何況是揀要簽長約的水電公司,或者租屋、工作機會?

在選擇困難的時候,社交平台的各個移民群組,就是筆者和很多初來乍到香港人的主要資訊來源。群組內不時有人分享自己生活的各項瑣碎事,好像是一個 4 人家庭一個月的水費、電費幾錢,已經是筆者管理財政的重要參考。但社交平台亦有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例如每當有人分享在超級市場買到平價貨,就會有留言一窩蜂批評分享者「貪小便宜」、「為甚麼不留給有經濟需要的人?」、「買哂平野會惹當地人討厭」等。每當見狀,筆者就會心想,為甚麼分享買了平價貨的人,就不會是有經濟需要的人?筆者認識有人移民英國,是將香港家中的所有家俬封箱寄貨櫃,連同貓狗過來;同樣又有中產夫婦賣掉香港僅有的物業,為下一代揸住一舊錢就走;又有人移民過來後,需要繼續供養照顧留在香港的雙親。

或者是經歷過奶粉被搶空、藥物被搶貴等的集體創傷後遺症,香港人對於自己人在外地的生活習慣好像特別嚴苛,缺少了一份對於生活壓力的諒解,忘記了背井離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超級市場買平價貨,與港人去日本掃藥妝最根本的分別是,移民的港人已經是當地社會的一分子,和當地人一樣面對著通脹、能源價格暴升等煩惱。

在移民路上的同路人,或者可以互相體諒更多,以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