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編」(Romeo + Juliet),到「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你就知道只要有巴茲雷曼(Baz Luhrmann),便是大型視覺盛宴和連場歌舞場景,因此觀眾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後,久候 9 年之多,巴茲雷曼終於推出新作 ——「貓王」(Elvis)。
影評
|共37篇|
莫坤菱:「呼~」刮起的一陣風 —— 時代吹散了人,吹不散意念
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日前頒獎,一齣刻畫本地離散潮的短片「呼~」奪得今屆大獎。在得悉賽果前,恰好在戲院觀賞過這齣作品,故此也想執筆寫寫。
方俊傑:「接駁靈聲」—— Scott Derrickson 低成本拍精彩恐怖片
看「接駁靈聲」(The Black Phone)之前,我想起了「殺人犯」。當年,看見「殺人犯」的電影海報,郭富城一臉陰森,深深著迷,看完電影,當然知道是另一回事。「接駁靈聲」的海報,一個男人戴上恐怖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鴻若遠:The Offer —— 在傳奇成真前的傳奇
可能因版權關係,不一定能開拍到「教父」的電視劇,於是另闢路徑,以「教父」傳奇製片人艾伯特.魯迪(Albert S. Ruddy)如何從程式設計員,轉行為電影監製和導演,以拍攝「教父」之經歷為主軸,延伸成一個 10 集的迷你電視劇 The Offer。
林喜兒: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 —— 千禧世代的輕狂歲月
BBC 的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根據 Dolly Alderton 同名暢銷自傳改編。記者出身的 Dolly Alderton 是 The Sunday Times 的專欄作家,2018 年出版的這本著作,奪得了同年的自傳類 National Book Award。改編成劇集,繼續由 Dolly Alderton 編劇,找來兩位女導演 China Moo-Young 和 Julia Ford 合作。
廖康宇:小丑發了瘋,但 DC 回復理智
正如電影中的小丑在受到重大打擊後,迎來人生巨變,Todd Phillips 的「小丑」亦是 DC Comics 一個痛定思痛的創作。它的成功,向 DC 證明了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的故事,不應只有一種敍述方法……
方俊傑:「秘境探險」—— 寄望於年輕演員?
「秘境探險」(Uncharted)是一齣電影,也是一款電子遊戲。導演 Ruben Fleischer 即是「毒魔」(Venom)的那一位。你認為可以有甚麼期望?
紀浩基:「人魚帝國」—— 一部只聞樓梯響的科幻大型災難片
直到今天,我還是會偶爾關注一下「人魚帝國」,期望有天能在電影院裡正式跟它見面,要是它上映的話,不管怎樣,我都會買張票去支持。
林喜兒:Barry —— 這個殺手想轉行
Barry 從海軍陸戰隊退役後,當上廉價的職業殺手。他不是天生的殺人狂,也不是為錢財,戰爭帶來的創傷後遺症,讓他過著漫無目的,沉悶的生活。一次到洛杉磯進行任務時,誤打誤撞下走進戲劇教室,從此在戲劇世界中找到一片新天地。
方俊傑:孩子轉運站 —— 是枝裕和有沒有求變?
是枝裕和有沒有求變?完成「小偷家族」,贏了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之後,是枝裕和先到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真實芳言」,再到韓國,用韓文拍了「孩子轉運站」,不能說沒有冒險精神。當然,是枝裕和是是枝裕和,他關心的,從來都是血緣關係。這一點,直到「孩子轉運站」,也沒有改變。
紀浩基:The Beatles: Get Back —— 對同一影像的不同見解
傳奇天團 Beatles 自 1970 年解散至今,超過半世紀,但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影響從未減退。前年是其最後一張專輯 Let It Be 發表的 50 周年,Disney+ 頻道也推出了由彼德積遜(Peter Jackson)主理,長達 6 小時的原創紀錄片 The Beatles: Get Back 。
紀浩基:「戰龍在野」—— 從外籍僱傭兵看港產片題材多樣化,與曾經的輝煌
想起這部電影,一來是為了它沒發行過 DVD 而感可惜,但更重要是懷念那個百花齊放、無禁忌創作的年代。我不會為「戰龍在野」貼金吹噓,它甚至有著不少瑕疵,只是我喜歡它天馬行空的遼闊創作角度,縱有瑕疵,亦值得支持。
莫坤菱:「孩子轉運站」的舊影子 —— 沒有血緣的家人,還是法制公事公辦重要?
上星期看了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孩子轉運站」,一齣被喻為「最日系的韓國電影」,男主角宋康昊憑戲更獲得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成為第一位韓國演員獲康城影帝,想必已經交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日本導演對執導韓國電影一樣駕輕就熟,發揮甚佳。
曾詩敏:Hustle —— 熱血追夢的籃球員
或者是因為處於體育的圈子,熱血的故事已經近乎天天在身邊,切切實實地上演;加上是做媒體的工作,看電影很容易犯「職業病」,要求較高,所以對運動題材的電影,有時會比較揀擇。不過最近在 Netflix 看到籃球電影「籃兒當搏盡」(Hustle),心血來潮按進去一看。
林喜兒:Pistol —— 流於表面的Punk
Sex Pistols 從來不只是音樂,而是整個形象包裝、公關手段。70 年代的 Punk 是回應當時英國的社會環境,一個「反」的行動。可惜 Pistol 所帶出的 Punk 只流於片面,觀眾看到的是他們曾經這樣那樣,卻不能理解 Punk 的精神與社會意義。
方俊傑:救難小英雄 —— 承認不足,勇敢面對歷史
「救難小英雄」(電影版)也類似,把賣可愛、賣正面形象的卡通角色,打回凡間,過氣之後,一個變成保險從業員,一個是半紅不黑食老本的明星仔,針對的市場,不再是今天的小朋友,甚至不是一般成年人,是中佬中女,即看 80、90 年代動畫長大的一群。
紀浩基:「壯志凌雲:獨行俠」—— 老派敍事的回歸
可能對年輕觀眾來說,這是老派,但在現場來看,那群老觀眾卻如獲至寶, 該要伏線的爆笑點全部踩中。如果你曾是「壯志凌雲」或老湯的影迷,那實在不應該錯過。
方俊傑:十字衝鋒車 —— 當簡單有罪
我介意的,是電影實在有太多價值觀想灌輸出去:是政府無情無義,才逼到良好市民鋌而走險,究竟何謂正,何謂邪?再加種族議題膚色議題;再加警權過大問題;再加性別平權問題…… 像「石破天驚」、「生死時速」那樣,純陽剛硬硬淨淨的動作片,可以宣告壽終正寢了,連 Michael Bay 也不會再拍。
方俊傑:絕頂好老細 —— 不過是個平凡人
你說老細是個大壞蛋嗎?不,他沒有意圖傷害任何人,他只不過是個平凡人,想有面子,不介意運用特權,像你和我。分別,在於你和我沒有下屬,沒有特權。
方俊傑:奪命狂呼 —— 多了一份文青味
我只能說,第五集「奪命狂呼」,在很多細節上呼應最開端的第一集,建議先重溫一次才入場,才看得明。同一時間,它又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