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共142篇|

林喜兒:黑暗的倫敦 —— 踩鋼線的警探

Luther 也像 Benedict Cumberbatch 版的 Sherlock 一樣,走遍倫敦大小街頭,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倫敦,看第一、二季更被這個陰暗的城市嚇怕,感覺走在街上隨時有危險。Luther 就是在既有的方程式上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永遠穿著灰絨長外套的 Luther 是個瘋狂的警探,為了緝兇不惜一切,踩著鋼線行事。

林喜兒:Perry Mason —— 舊瓶新酒,新世紀的傳奇律師

上季 Perry Mason 還只是律師行的調查員,帶著從戰場上回來的創傷,加上與前妻關係破裂,不能與兒子見面,終日酗酒,因為工作所需,見盡最低層、不見光的人與事,後來決心要成為律師。來到第二季,Perry Mason 已開設自己的律師行,剛開始卻不是處理刑事,而是民事案件。

方俊傑:「攜步渡水橋」—— 找到出色的小品不容易

這幾年,她結婚、懷孕、減產,上一套「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像賀歲片,群策群力;今次的「攜步渡水橋」才是出盡全力。收起艷光,Jennifer Lawrence 飾演在阿富汗執勤時被炸傷的美軍,被迫回到不願回去的老家休養,遇上同樣被不幸往事困擾的汽車維修工人,發展出一段不知算友情、愛情,還是甚麼的關係。

林喜兒:「誠實治療法」—— 不專業的心理醫生

在工作和精神壓力下,無法再給予別人支援與慰藉。原來 Jimmy 的妻子意外離逝,還在處理喪妻之痛,所謂能醫不自醫,Jimmy 在不知不覺間拋開了「專業」,跟病人坦誠相向,有話直說,成為他的「誠實治療法」,結果反而幫助了病人。

林喜兒:「最後生還者」—— 末日遊戲,真實呈現

當我們已活在荒誕的現實,遊戲和戲劇的世界其實是讓我們逃離,還是賦予勇氣,假裝成為英雄,在末日世界成倖存者?遊戲與劇集的敘事畢竟有所不同,是看著別人直播打機,還是投入故事情節?無論如何「最後生還者」已是今年最受注目的劇集。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

林喜兒:「萬花筒」—— 雷聲大雨點小

Netflix 的「萬花筒」(Kaleidoscope)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神偷搶劫故事,各具本領的一班人,精心策劃一場劫案,目標是紐約一個最嚴密的保險庫,裡面價值 70 億美元的債券。不過賣點其實是隨機觀看,即是你能以不同次序觀看,每集以一種顏色命名,一分鐘的「黑」是介紹,其餘 8 集是「綠」、「黃」、「藍」、「紫」、「橙」、「紅」、「粉紅」和「白」。

紳士大哥:The First Slam Dunk —— 未必是最好的故事.卻是最好的道別

寫 THE FIRST SLAM DUNK 有點像某段時間寫某當紅男子組合一樣,整個社會的風向一面倒,個個讚好,沒有人夠膽說其壞話,否則就被說成是反社會人格一樣。然而我的確認為電影並非完全只有好的一面,且容我以不同的技術層面去講述自己的意見。

林喜兒:拿坡里的成長印記

意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作品經年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這位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影響力的人物,從不露面,身份甚至性別成謎,沒有人知道其真實名字,背景資料一一欠奉。不過其創作極具個人風格,令人一見如故。「拿坡里故事四部曲」(Neapolitan Novels) 是其最著名之作,2018 年,HBO 與意大利電視頻道合作,將之改編成首齣非英語劇。Netflix 近日再次把新作 The Lying Life of Adults 改編成 6 集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電視劇。

Moyashi:「假面騎士 BLACK SUN」—— 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下)

「假面騎士 BLACK SUN」是一封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雖然誠意十足,卻只管把自己的想法寫進去,沒有考慮符號邏輯合不合理,更沒有考慮觀眾領不領情。送出的情書成了跟蹤狂的自白,可惜浪費了難得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