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皇牌「繼承之戰」第 4 季今個星期首播,創作者 Jesse Armstrong 在開播前已宣佈這是最後一季,傳媒王國 Roy Family 最終花落誰家,最後又會否兩敗俱傷?
影評
|共142篇|
方俊傑:「波士頓絞殺手」—— 不要用緝兇片的心態看
「波士頓絞殺手」導演 Matt Ruskin 的功力,跟 David Fincher 相比,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果你以緝兇片心態看待電影,只怕會覺得再沉悶 100 倍。
林喜兒:「無奇不有」—— 眾星救地球
近年的美劇以「未來」為重要題材,不過通常以科技為主。Apple TV + 新劇「無奇不有」(Extrapolations)則是以氣候變化為主題,2037、2046、2059 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方俊傑:「65:絕境逃生」—— 慘淡收場的荷里活猛片
就算荷里活大型電影公司有嚴格的品質審查制度,偶爾還是會出產到莫名其妙的電影。這個偶爾,出現的頻率還相當高。最近,又來一套「65:絕境逃生」。
林喜兒:黑暗的倫敦 —— 踩鋼線的警探
Luther 也像 Benedict Cumberbatch 版的 Sherlock 一樣,走遍倫敦大小街頭,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倫敦,看第一、二季更被這個陰暗的城市嚇怕,感覺走在街上隨時有危險。Luther 就是在既有的方程式上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永遠穿著灰絨長外套的 Luther 是個瘋狂的警探,為了緝兇不惜一切,踩著鋼線行事。
林喜兒:Perry Mason —— 舊瓶新酒,新世紀的傳奇律師
上季 Perry Mason 還只是律師行的調查員,帶著從戰場上回來的創傷,加上與前妻關係破裂,不能與兒子見面,終日酗酒,因為工作所需,見盡最低層、不見光的人與事,後來決心要成為律師。來到第二季,Perry Mason 已開設自己的律師行,剛開始卻不是處理刑事,而是民事案件。
方俊傑:「攜步渡水橋」—— 找到出色的小品不容易
這幾年,她結婚、懷孕、減產,上一套「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像賀歲片,群策群力;今次的「攜步渡水橋」才是出盡全力。收起艷光,Jennifer Lawrence 飾演在阿富汗執勤時被炸傷的美軍,被迫回到不願回去的老家休養,遇上同樣被不幸往事困擾的汽車維修工人,發展出一段不知算友情、愛情,還是甚麼的關係。
林喜兒:The Consultant —— 是人是鬼還是機械人?
Amazon Prime 最新劇集 The Consultant,改編自 Bentley Little 同名小說,由 Tony Basgallop 創作,這位英國編劇曾是長壽肥皂劇 EastEnders 的寫手,近作有 Apple TV+ 的「靈異女僕」,至於 The Consultant 是否糅合兩種風格?
林喜兒:Fleishman is in Trouble —— 離婚男女的告白
其實在美劇的世界,撕破婚姻美好幻象是常見的題材。Hulu 出品,在 Disney+ 播出的 Fleishman is in Trouble 正是最新一例。
林喜兒:「誠實治療法」—— 不專業的心理醫生
在工作和精神壓力下,無法再給予別人支援與慰藉。原來 Jimmy 的妻子意外離逝,還在處理喪妻之痛,所謂能醫不自醫,Jimmy 在不知不覺間拋開了「專業」,跟病人坦誠相向,有話直說,成為他的「誠實治療法」,結果反而幫助了病人。
方俊傑:TÁR —— 切記不要嘲諷他人或怒罵他人
就算做事再小心翼翼,只要你是一個人,你也總會有機會遇到像 TÁR 一樣的經歷。人無完美,一世太長,總會試過發火臭罵他人,或無聊嘲笑他人,統統可以變成黑歷史。
莫坤菱:要在大銀幕上看一次的電影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是第一齣涉及到台灣政治事件「二二八事件」的電影,首次公映亦是於解嚴之初,不論在政治或藝術層面,都是開創先河的電影。它不但觸及 1940 年代末的官民衝突,而且勾勒一種深層次的身份詰問。
林喜兒:「親愛的愛德華」—— 活下來的小孩
「親愛的愛德華」(Dear Edward)改編自 Ann Napolitano 在 2020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靈感來自 2010 年發生的一宗空難,百名乘客當中,一名 9 歲荷蘭男孩奇蹟生還。去年 Apple TV+ 找來 Jason Katims 改編成 10 集的劇集,上星期剛剛播出 3 集。
方俊傑:「隱閉中年」—— 跟黃子華相反的 Tom Hanks
本來 Tom Hanks 累積下來的喜感,很符合角色需要,但我懷疑他就是盡力避免電影被誤會是一套喜劇,電影的調子,他的演繹手法,居然比想像中沉重得多。
林喜兒:「最後生還者」—— 末日遊戲,真實呈現
當我們已活在荒誕的現實,遊戲和戲劇的世界其實是讓我們逃離,還是賦予勇氣,假裝成為英雄,在末日世界成倖存者?遊戲與劇集的敘事畢竟有所不同,是看著別人直播打機,還是投入故事情節?無論如何「最後生還者」已是今年最受注目的劇集。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
林喜兒:「萬花筒」—— 雷聲大雨點小
Netflix 的「萬花筒」(Kaleidoscope)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神偷搶劫故事,各具本領的一班人,精心策劃一場劫案,目標是紐約一個最嚴密的保險庫,裡面價值 70 億美元的債券。不過賣點其實是隨機觀看,即是你能以不同次序觀看,每集以一種顏色命名,一分鐘的「黑」是介紹,其餘 8 集是「綠」、「黃」、「藍」、「紫」、「橙」、「紅」、「粉紅」和「白」。
紳士大哥:The First Slam Dunk —— 未必是最好的故事.卻是最好的道別
寫 THE FIRST SLAM DUNK 有點像某段時間寫某當紅男子組合一樣,整個社會的風向一面倒,個個讚好,沒有人夠膽說其壞話,否則就被說成是反社會人格一樣。然而我的確認為電影並非完全只有好的一面,且容我以不同的技術層面去講述自己的意見。
林喜兒:拿坡里的成長印記
意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作品經年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這位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影響力的人物,從不露面,身份甚至性別成謎,沒有人知道其真實名字,背景資料一一欠奉。不過其創作極具個人風格,令人一見如故。「拿坡里故事四部曲」(Neapolitan Novels) 是其最著名之作,2018 年,HBO 與意大利電視頻道合作,將之改編成首齣非英語劇。Netflix 近日再次把新作 The Lying Life of Adults 改編成 6 集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電視劇。
Moyashi:「假面騎士 BLACK SUN」—— 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下)
「假面騎士 BLACK SUN」是一封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雖然誠意十足,卻只管把自己的想法寫進去,沒有考慮符號邏輯合不合理,更沒有考慮觀眾領不領情。送出的情書成了跟蹤狂的自白,可惜浪費了難得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