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類接觸新事物,就會結合以往所學,精進技能和擴闊知識。但人工智能欠缺這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只能根據特定目標,於訓練階段學習;在執行任務或完成後,均無法接收其他新知識 —— 換言之,每次學習新事物,都要重頭開始。為此,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電腦科學家 Christopher Kanan 正在研究讓人工智能不會遺忘、持續學習的演算法。
機器學習
|共22篇|
A.I. 有沒有常識?
讀到像「芝士漢堡刺傷」這樣的新聞標題,大概沒人會以為芝士漢堡是傷者或兇器,甚或猜想是漢堡包之間起爭執吧?但對人工智能來說,儘管它們在下棋或檢測腫瘤等方面的能力已超越人類,要以常理解讀此標題,反而會被考起。因當中涉及常識的掌握和運用,正是它們的弱項。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效率與四無量心
由價值編程至自我價值建構,從佛學角度是思考如何在當中培植或培育仁慈。但仁善跟效率不同,並不能簡單轉化為行動原則,再且對於看重本意的佛家而言,跟從已定的編程原則,與自我生成的仁善,絕非一樣。前者只反映了工程師的本願,後者才是人工智能的自發所得,那才是人工智能的業。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問世間情為何物
佛家認為世間萬物並非獨立存在,萬物相連,集因果之大成。這提醒人類先不要以造物者自居,而引伸的問題是,除了人類的一雙手,要成就人類夢想中的人工智能還欠甚麼?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如何一雙腳,惹盡塵埃
佛教中的人生、證悟及輪迴,可被視之為一趟旅程,旅者在途上必須具備感知、感受及意識,一雙腳惹盡塵埃,才能真正的認識自我,開展追求無我的途程,心識活動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而此一過程為修持證悟的基石。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腦轉數愈老愈慢?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迫接受一個殘酷現實:年紀愈長,腦轉數就愈顯得大不如前,但最近一項研究推翻有關說法。。該項基於超過 100 萬名參與者數據的研究發現,直至 60 歲之前,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幾乎保持不變。
人類與人工智能,誰更能在金融市場賺大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人都希望可以財源廣進,過衣食無憂的生活。要賺大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投資,鬥智鬥力也要碰運氣。可是在未來,或者會演變到不用人腦就可以投資獲利,劍橋大學金融科技學家 Wojtek Buczynski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在期刊發表文章,比較人工智能和人類,誰在投資市場表現更佳。
AI 機械人能演棟篤笑嗎?
笑話要令人發笑,才算得上笑話。偏偏幽默這種概念難以捉摸,甚至同一件事,有些人對覺得好笑,有些人則覺得冒犯。人講笑話已是一門學問,假如讓機械人設計笑話,又否能掌握「笑點」?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語音指令,印度網購的新出路?
在人口多達 13 億的印度,有 22 種官方認可語言,加上數以百計的方言,日常溝通已甚困難。有調查發現,雖然印度網民數量急增,但 6 成人基於語言障礙,包括難以用英語鍵盤輸入本地語言,因而未有網購。於是,支援多種本土語言的電子商務平台 Niki,在當地應運而生。
AI 心法:人工智能需要「睡覺」嗎?
人工智能研究員、電子遊戲設計師 Demis Hassabis,在 2010 年與友人創立了研究公司 DeepMind,並開始研究在玩遊戲上更勝人類的人工智能。DeepMind 訓練的 AI 程式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頂尖棋士李世乭,使 DeepMind 和 Hassabis 聲名大噪。Hassabis 在「新科學人」專訪中表示,他們希望能從根本上理解並人工再造「智能」(Intelligence),以助我們了解世界、影響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
熊臉辨識技術,有何用處?
近年我們常常聽到人臉辨識技術,擔心政府用來監控人民。熊臉辨識又聽過嗎?識別熊臉有何用處?遠在矽谷的軟件工程師,與加拿大的生物學者合作,開發能識別熊臉的深度學習程式。
放棄吧,你不會讀懂他的心理
皺眉代表苦惱;微笑代表高興;板著臉代表生氣,一直以來,面部表情都是閱讀別人情緒的重大指標。然而,一項發表在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的研究發現,這種方法通常都不能成功讀懂人的情緒。
機械人技術:日本領先到甚麼程度?
「誰能掌握軟件技術,誰就掌握機械人產業。」機械人軟件新創企業 MUJIN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滝野一征說。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日本公司使用獨家高速運算處理技術,可控制不同品牌的工業用機械手臂,實現物流中心的無人分類揀貨,成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創舉。
廖康宇:美最憂人工智能被華超前?
透過裝設大量監控設備,以及來自不同手機程式所收集得來的大數據,為智能機器學習提供了海量的訓練用數據。加上缺乏私隱考慮,這些條件都為中國的 AI 發展創造了歐美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有人臉辨識,也有反人臉辨識?
在公共和商用層面,人臉辨識技術磨刀霍霍,在明在暗準備大規模應用。小如手機的人臉解鎖,大如中國使用針對維吾爾族的人臉辨識系統,掌握他們的行蹤。美國兩座城市率先提出,禁止警察等公共機構使用人臉辨識技術。但來自政府層面的限制畢竟少數,假若不想被識別,一小部分反抗者和學者正在尋找直接顛覆技術基礎的方法。
想騙保險?先過 AI 這一關
保險賠償可觀,普通人視之為保障,有貪念之人則覬覦這份「心意」,不論是電影,還是現實生活,總會出現騙取保險金的橋段,令保險業頭痛不已。人工智能正幫助行家查找可疑的索償,甚至通過社交媒體賬戶來找出客戶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