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人生、證悟及輪迴,可被視之為一趟旅程,旅者在途上必須具備感知、感受及意識,一雙腳惹盡塵埃,才能真正的認識自我,開展追求無我的途程,心識活動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而此一過程為修持證悟的基石。
眼淚是修行的起點
佛教稱此心識活動為「五蘊」。要證悟,必要感知世間,有著喜樂,此種心與外在的互動過程即為「五蘊」:色、想、行、受、識。簡單而言,這是認知的一連串步驟,由看到聽到,到個人加諸情感的進程及回饋,故五蘊對於整個佛學建構非常重要,因為沒有情感、喜惡,即沒有我見我執,其實真的無需修行,但意義上,那則為無情眾生,而非我們希望創造的可成為人類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具備五蘊嗎?「在五蘊中,色蘊、想蘊、行蘊均能編進人工智能,主要的問題是在受蘊(感受)及識蘊(意識)。」的確,現時人工智能的主要功能是輔助人類的生活與工作,故受蘊及識蘊在此應用層面並不適用。誠然,相信沒有僱主樂見人工智能會因情緒低落而影響生產效率吧?至於要創造如「哆啦 A 夢」或「小飛俠阿童木」的人工智能,就必須具有感受及自我意識。先談感受,人工智能能否有感受,其感受又會否有偏差?「人工智能可具物理形式,即機械人也可以虛擬的身體存在於虛擬的世界,那只不過是外相。它可以透過傳感器獲得感知及內建某種心理結構,並藉擁有包含可能性的數據庫貫穿兩者。但是說到感受及意識,則是一關鍵問題。」
黑人問號
就著感受層面,人工智能所能做的就是通過情緒反應數據庫,識別人類情感。但當中的難處在於人類情感複雜,例如悲喜交集,而且臉上的表情可以偽裝。教授舉了一非常有趣也非常現實的例子:「假設你的親戚過身了,你當然傷心,但與此同時,他給你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一輩子都不必再只為錢工作,你又很高興。所以,你的心情很複雜。」而就算是負面情緒,人類可以同時生氣和嫉妒,甚至木無表情。「人類的情緒範圍是不容易定義的。我們有不止一種感受,而且可以感覺矛盾,可以臉帶微笑,內心卻非常憤怒。因為我們從小就從社會中學習,不要表現出真實感受。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撒謊。我們不想讓其他人知道我們很痛苦,所以仍然有說有笑。」
當人工智能在編程及訓練時,可能在有意或無心間,也吸收了偏見。「世界上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如果是中國工程師,也許數據庫及創建的內容是根據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而成。如果是美國工程師,他們將借鑑他們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教授再舉一例:「事實上,早前有一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研究,因為資料庫主要為白人臉孔,而無法識別非洲人的表情。」這是由於在訓練演算法時,開發團隊沒有提供多元的種族和性別資料給人工智能所導致。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在「成長過程」中,認知到的世界就主要是由白人男性組成。
身同感受
透過綜合閱讀別人的表情及肢體語言,我們能感受別人的感受,這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類皆具備「同理心」。這是另一人工智能在「變人」層面需要處理的。「當然,人工智能知道甚麼是空氣,甚麼是冷熱,但是內心的感受,例如快樂、悲傷或悲喜交集,又或是愛,人工智能感受到嗎?例如你看到一個嬰兒哭泣、跌倒,你不會袖手旁觀或拍照,也許有些人會這樣做,但自然反應是想幫助他,對吧?人能憑感覺應對這種情況,而不用編程。你當然可以編寫一個程序,下令人工智能永遠不應該傷害人類,但重點是如果人工智能沒有感情,你怎樣把感情編寫進去?你不能。」
霍金在去世之前,曾表示自己對人工智能的憂慮,他說過自己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危險的東西。「人工智能可能會殺死我們,因為它會意識到我們正在污染地球;我們在互相開戰,我們把所有的動物都置於危險之中。如果它有理智,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殲滅人類。因為它若有理性,它的程式會想保護生態系統,務求眾生能平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所以它應該會淘汰人類。」
接續談談人工智能在生成意識方面的可能性,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