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共19篇|

選擇困難症的福音:果斷的人未必會做到更好選擇

相信不少人遇過以下情景:約朋友出門,卻不知道穿甚麼衣服,肚餓了,決定不了哪間餐廳;到了餐廳,又拿不定主意點甚麼菜。有人會覺得選擇困難症十分困擾,連生活小事都不能自主。一班來自英國和波蘭的心理學家近月在科學期刊 Plos One 發表的研究文章,或者可以令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安心一點,因為研究結果指,果斷的人未必會做更好選擇。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Moyashi:美丽新世界 —— 快乐无罪,极权有理

(編按:文章語言為作者要求)当年笔者在付钱时,顺便买了硬皮精装版的「美丽新世界」和「我们」。简体字的反乌托邦作品莫名地增加了说服力,仿佛书本出版自身就成了一件行为艺术品。至于剩下的「1984」,旁边有个牌子说下个月才出版,不过没有所谓,反正那种极权都差不多过期了。

道德運:好人真可以一生平安?

在農曆新年,大家會聽到各樣祝福,有些人會到廟宇,祈求健康運、桃花運、文昌運,但相信很少人聽過所謂的「道德運」(Moral Luck)。西方有些哲學家指出,我們成為好人抑或是壞人,有時都是運氣使然,一個人能否做好人,並非完全自己決定。哥德堡大學哲學家 Robert J. Hartman,就在去年於老牌學術期刊 Philosophical Studies 撰文,捍衛道德運的概念。

鄭立:除了「抉擇叢書」,大家又有冇玩過「自我歷險叢書」?

「自我歷險叢書」和名字一樣,題材多數是冒險、歷險。所以多數故事,都是探索一個廣大的世界。比較奇想天外,你看封面也比較七彩豐富,故事都是引起你的好奇心,例如問你要去火星還是金星,木星還是土星,智慧判斷的成分不多,但你想看完所有設定的感覺卻大。

Moyashi:你玩我玩你

不論一個遊戲如何自由,與玩家所發生的互動,都必然是一連串程式碼、透過輸出媒體所示現的影像聲音表象。玩家不可能體驗程式設定及輸出媒體支援以外的刺激。換句話說,所謂的「自由」只可以是被設計的「開放」中,有限度地實踐。沙盒遊戲並非沒有規則,充其量只是讓玩家難以察覺規則的存在。

尼爾:我們,都是聽見聲音的國王

經典童話「國王的新衣」,安徒生原著的結局是國王「穿著」不存在的衣服繼續出巡,眾臣子們則識相的扮懵,保護著假象不被硬生生地剝下。不過如同大多數的童話一般,大家需要更直接、對錯分明的教誨,所以故事結局的寓意被改寫為騙人和假裝是不對的。換一個角度來說,反映了我們希望可以看見真相的渴求。如同曾經有一位孩子,12 歲的珊文.鈴木,在 1992 年聯合國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之中,發表了一段讓眾人沉思的演講,論及面對全球失衡,每一個人都需要看見事實而行動。她代表眾多的地球生靈,發出她的聲音:我在此要說的內容,是為了所有活在未來的孩子,也為了世界上飽受飢餓之苦的孩子們,以及無路可走而死亡殆盡的無數動物。我們,都是聽見聲音的國王。

夕立:宅男煉成陣 ——「四疊半神話大系」

在娛樂高度媒體化的時代,萌系動畫與「宅男」的描寫基本上是互為因果的。然而甚麼是宅男呢? 動畫中的「宅男」最明顯的特徵主要是「不敢做決定/選擇」,事實上生活中的選擇往往帶有暴力,很容易傷害到別人。另外實現願望的一刻亦意味著其他虛擬的多元世界被放棄,也很常是這些男角的顧慮。「不敢做決定/選擇」的男主角在後宮動畫尤其重要。只要他不選擇,觀眾就繼續選擇站方,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角色身上。

Moyashi:脫出東京迪士尼

旁邊的機械怪物不斷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明明是運作正常,卻有種壞掉的感覺。靜謐而無機質的鬼屋,在燈光下暴露出循環的機關運作,這是另一種層次的詭異。坐在旁邊的友人說,難得來一次迪士尼樂園卻遇上此等意外,真是不幸。我回他說,這才是真幸運,理論上你坐一百次,經驗都是一樣的,這刻才是真正難得、設計外的風景。

新純素主義者:拋開道德,吃喝就是享樂

昔日,素食的話題總離不開健康和道德,然而,新風潮所掀起的,卻是關於選擇。營養食物選擇充足,驅使大眾尋求如何讓每天膳食更符合他們的個人形象。新舊素食世代,餐單或無太大分別,卻呈現了相反的價值觀。傳統素食者茹素是自律和犧牲的體現,新純素主義者普遍為己茹素,既是樂於與人分享的生活習慣,也是個人形象的重塑,他們往往看重「你選擇吃甚麼」,不是「你不會吃甚麼」。

尼爾:當我們選擇了甚麼,世界就會因而回應

法國存在主義文學與哲學家阿爾貝·卡繆,在其「薛西弗斯神話」開篇,就當頭棒喝地直接寫下了既讓人驚嚇,又彷彿得所悟的斷言:我們為何而活?假若沒有原因,我們又為了甚麼不會主動選擇死亡?卡繆的核心思考,始終是環繞著我們存在的荒謬:生活好像一直循環度日,生命的意義何在?我們的存在真的有甚麼意義嗎?

Moyashi:碳水化合物嘉年華

筆者不是揀飲擇食的人,基本上沒有甚麼是吃不下,簡餐便飯吞進去死不了就可以。但日本有一種食物,筆者到今天仍無法理解,也不太願意食 —— 碳水化合物加碳水化合物。這樣說太抽象,舉個典型的例子:炒麵麵包。炒麵麵包事實上是日本國民級食物,因為價錢低廉,在便利商店 100 日元左右已可買到。動畫漫畫裡,經常出現在中學生們午餐桌上,而且還頗受歡迎。

尼爾:分裂先於整合,整合後於分裂

正巧香港素食會的義工,最近在網絡上公開了他們在香港上水屠房拍攝到的影像,當中未見強烈的血腥,是我們看到牛隻在被移動過程中受到的對待。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留言再次呈現出分裂的現象,一方面覺得殘忍,另一方面又有說被用來吃的不需要同情。誰是誰非真的不是本文的重點,否則著書論說亦可能沒完沒了。重點是:我們判斷與選擇的背後,如果有未經覺察的分裂,就好像是隱藏運作的程式一般,耗用著資源,甚至牽動著整體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