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問世間情為何物

A+A-
Soul Machines 的創辦人 Mark Sagar 正在教導人工智能嬰兒 Baby X。 圖片來源:Future of StoryTelling/YouTube

佛家認為世間萬物並非獨立存在,萬物相連,集因果之大成。這提醒人類先不要以造物者自居,而引伸的問題是,除了人類的一雙手,要成就人類夢想中的人工智能還欠甚麼?

既非人工,也非智能

神祗創造萬物包括人類;而從科學角度,人則為靈長目動物。人不是神創就是自然之物,現在能親手創造「生命」的確讓人興奮,因為人正式擔任造物主的角色。不過從佛學角度,卻認為造物主一角本不存在,因為萬事皆因緣而起,故並無絕對造物與被造物。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Georgios T. Halkias 解釋:「現在我要引用 Kate Crawford 的話。她出版了一本名為 The Atlas of AI 的書。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她的論點是人工智能既不是人工的,也不是智能的。我認為這非常聰明。因為她解釋,開發人工智能要依靠大量天然資源,例如電力。從此一角度,人工智能不是人造的,而是天然的,我們正在使用的是天然資源。」從這角度而言,既賦予了人工智能的個體地位,也闡明萬物皆在因緣之網中。

而在「智能」方面,教授藉著佛學的角度,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考進路:「我認為這裡有兩件事我們需要牢記。現在有兩種人工智能,一種是專門性的,基本上是機器學習,與之相反的是通用人工智能。我認為更多人感興趣的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所以我認為你所說的較多是關於這方面,然後那個級別的人工智能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

為何愛?為何恨?

受訪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Georgios T. Halkias。

如要達至這種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的智能,人工智能的編寫和學習過程,跟人類的認知過程有何相似?這兩方面可以相互借鑒嗎?教授指出,簡單如我們在生活中的選擇,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複雜:「為何你會選擇這個專業?你為甚麼選擇來這裡?你為甚麼選擇任何事物?為何你今天午餐吃這些食物,而不是別的東西?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非常複雜。是甚麼令我們從眾多選擇中,挑選想要的?因為你昨天選擇了相同的東西,你明天就會再次選它,我們能不能這樣預測?」

如此簡單的生活日常,人工智能在當中又如何自主選擇?「因為現在這項技術只是預先編程,但我們希望人工智能能自學,但它如何選擇學習甚麼和不學習甚麼?因為學習也是一種選擇。」教授指著一旁的書櫃:「看看這裡的書,如果必須選擇一本,你會怎樣選?有人會選擇自己喜愛的封面顏色;有人會因為自己喜歡某張相片而選擇某書;有人會因為某個主題而選擇某本書。人工智能如何像我們一樣做出選擇?如果我們不明白是甚麼讓我們做出選擇,我們將如何讓機器做出選擇?」

由零開始

不透過編程而讓人工智能自然發展,自我形成選擇背後的理由,其實是現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大方向。近年來由於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進步,使這個想法愈來愈可能實現。具體而言,這是希望將腦科學的知識轉移到軟件上。但與以往將腦的一部分功能軟件化的方式不同,現在希望納入腦的是整體結構軟件化,嘗試實現通用智能、整體智能。該類研究在美國稱為「腦啟動計劃」(Brain Initiative),在歐洲則是「人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讀者如有興趣,可看看 Soul Machines 的 Baby X,該研究就是以模擬 18 個月大的兒童腦部建構為構想,讓其在與人類互動中成長。

這項研究在科學上當然是巨大突破,而在社會學、生物學及哲學層面,也帶來不同的衝擊及啟發。首先,可看到社教化在「人」成形過程中,佔著多大程度的影響,而這也相對生物學中,到底人天生具備甚麼樣的「預設程式」。回到一開始的思考,到底人為何物,除了以往人以神為參照,又或以獨立自身個體出發,人工智能育成計劃定必為人類開啟一道重新認識自己的大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