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此地是朵泥」—— 香港與樹交織的詩篇

A+A-
立體書劇場創作人、立體紙藝及舞台燈光設計師劉銘鏗。

The Story begins……

如果要訴說香港的故事,你會從何入手?可曾想過社區內的樹,也有不少有趣故事,甚至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YMCA the DOOOR 策劃的「再發現.尖沙咀」今年以「此地是朵泥」為名、「樹木」為題,配以展覽、劇場及導賞活動,從尖沙咀及市區常見的 12 種樹木中,探討及呈現樹木與本地之間交織的故事。

樹的語言是甚麼?

「此地是朵泥」展覽。

樹是最長壽的生物之一,人類對他們的了解卻寥寥可數。「樹的語言是甚麼?很想深入地講樹木的故事,而不只是流於其特性、特色及功用。」立體紙藝及舞台燈光設計師劉銘鏗(人稱「神父」)說。他嘗試根據樹的特性及背後的故事,以立體故事書(Pop-up Book)構想樹木與動物之間如何以「語言」溝通、共生;又以紙雕藝術等展現樹與人的關係、樹在此地的故事等。場地有趣的地方,在於其並非一般四四方方的空間,而是像 4 分之 1 的圓,上方有一排弧形的窗,陽光灑落於館內,其中一個展品懸掛在窗旁,光線穿透作品再降落於地,隨著天氣變化,呈現不同的剪影,「無意間」與陽光產生互動。這大型的紙雕作品上,刻有不同的人,每個人也有一隻鳥在旁,而把這一切連結起來的是樹,這是在訴說著樹、人及大自然的關係環環緊扣,也表達出創作者對人及大自然的冀望。既然是一種盼望,現實中,城市的樹,甚至大自然與人類的相處,是否如紙雕般和諧安穩?

另一個懸掛的作品,有點抽象,帶點淒美,曾有參觀者分享說像「幽靈」般。其實它是在訴說尖沙咀 1881 Heritage(簡稱「1881」)的故事。2003 年,發展商以活化之名投得前水警總部的地皮進行「活化」。在成為現今的購物中心前,那裡曾植有 108 棵樹,當中不少都是 70 年樹齡以上,如今倖存的卻只剩下 18 棵。劉銘鏗以此作為創作基礎,模擬以俯視的角度望向「1881」充滿綠樹之時。除創作不同的作品外,劉銘鏗亦是立體書劇場創作人,將以自製的大型立體書,製作「大樹.舞舞舞」劇場,以另一形式訴說樹的故事。

樹木不是路人甲

「樹致」記錄了尖沙咀生命的脈搏,勾勒本土及外來樹木與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身份。 圖片來源:The dooor ymcahk/Facebook

「德國自然保育家 Peter Wohlleben 在『樹的秘密語言』提到,科學家在 70 年代發現,非洲羚羊及長頸鹿等動物在啃食非洲金合歡葉時,有著奇怪的行徑:當金合歡葉子被咬食,便會分泌有苦味的物質,讓動物們不想再吃,並轉往 50 至 100 公尺外的地方,尋找下一棵沒苦味的金合歡。短短幾分鐘內,附近所有金合歡都會有苦味。因為最初被咬食的金合歡會釋出乙烯,警告周遭的同類作出適當的回應。樹木沉默,但有敏銳的感知能力,感覺到被攻擊或疼痛時,會發出警告予同伴。」這是節錄自是次展覽中的小誌(zines)——「樹致 Tree Zine」內的「策展人語」。

樹有著自己的保護機制及語言,然而策展人之一的 Ella Wong 表示,有關樹之間的語言研究甚少,但也希望透過是次展覽附近的樹,反映出整個城市的樹,甚至是城市的文化與歷史。她說:「大家對樹的認識都是『我喜歡樹及大自然,但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又或者是『很美呀,很茂盛』。然而這個城市,甚至附近也有很多樹,他們就像路人甲一樣,大家視而不見。」

於是,策展人在展覽的基礎上,加上可以讓觀眾帶回家的小紙本,讓大家更了解香港常見樹木的特質與個性。設計是次小誌的,是平面設計及插畫家「美好」(Meiho),她說:「初時給了兩稿,一個是寫生類的,另一個就是現在見到的擬人法,有少少個性,但要活潑及生動地呈現出來,則真的需要了解每棵樹的特徵、歷史及生長形態。」而是次小誌的設計及印刷樣式,也呈現出她們在展現樹的多樣性時一點心思。

成為鳥,穿梭都市的樹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煎 Pan」化身導賞員,帶領參加者遊歷樹之旅;圖片由 The dooor 提供。

除了展覽及劇場,策展人夥同長春社作尖沙咀導賞,導賞員是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煎 Pan」。對於是次合作,他表示與過往較為學術的角度不同:「這次以較為人性化的角度出發,例如怎樣令人有興趣了解,從而邀請他們參與延伸活動。把樹擬人化之餘,當中的資訊需要簡易又正確,並人性化地訴說樹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煎 Pan」的角色,就是帶著一班參與工作坊後的觀眾,戴上自製的雀仔頭飾,化身成雀鳥,穿梭街道及九龍公園,以了解樹以及其與雀鳥的關係,而這些樹的故事,亦與展覽內容及「樹致 Tree Zine」互相呼應,能加深參與者對周遭的樹及城市的認識。

參加者化身為雀鳥觀樹與鳥。

在「煎 Pan」的引導下,他們來到在九龍公園的入口處,「九龍公園的前身是威菲路軍營(1970 年開闢為公園),樹齡估計也有 150 年以上」。那裡有兩棵非常高大的樟樹,樟樹的樹洞及樹枝上,可以看到棲身於其中的亞歷山大鸚鵡;「煎 Pan」亦解說了香港市花洋紫荊的前世今生:由 1880 年首次被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於野外發現後,因極其罕有,而被命名為洋紫荊。洋紫荊是紅花羊蹄甲(B. purpurea)與宮粉羊蹄甲(B. variegata)自然雜交而成的品種,因此也無法自然繁殖。所以現今香港所見的洋紫荊,都是由以嫁接法來人工繁殖,只要細看其樹幹,便可發現其上半身是洋紫荊,下半身是羊蹄甲。

無論對人或是雀鳥,九龍公園可說是一個綠洲。而香港的眾多「綠洲」,能否繼續見證時代的變遷,還是會如「1881」一樣?

此地是朵泥

展期:2020 年 11 月 7 日至 2021 年 3 月 13 日

展覽時間:10:00 – 19:00(星期一至三及五);10:00 – 18:00(星期六)

地點:THE DOOOR arts space 尖沙咀 YMCA of HK 總部地下

活動詳情及入場需知:https://www.facebook.com/thedooorymcahk

(因疫情影響下暫停開放,於連結可獲得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