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路透社

叢林為全球 4 分 3 動植物的棲息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為人類提供食物、燃料及藥物。然而,全球原始熱帶森林正逐年減少,每年消失的面積與丹麥的大小相約。科學家作出警告,並呼籲所有國家必須把植樹列為未來 10 年的當務之急。但種不得其法,恐會適得其反,多名專家便糾正大眾對大型植樹的誤解,並提出有效推行的黃金法則

英國邱園研究員 Kate Hardwick 指出,植樹是解決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絕佳方法,但她強調,「若你把錯的樹種在錯的地方,那可能弊大於利」。她解釋:「充斥植物、動物及真菌的自然森林,通常會被商業植樹所取代。而在數十年後,那一排排喬木便會被人砍伐。」

一份發表在期刊 Global Change Biology 的研究評論亦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植樹不單未能增加碳捕集(carbon capture),更會帶來負面影響。Hardwick 表示:「無論是否可行,我們都會鼓勵人們盡可能嘗試重建與自然森林相似的人工森林,為人類、環境及自然提供不同益處之餘,亦能捕集二氧化碳。」

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研究員 Paul Smith 亦指:「我們現正面臨確保地球未來的關鍵 10 年,在對的地方種下對的樹,必須是所有國家的最優先事項。」縱然植樹非常複雜,沒有一個通用的簡便方法,但要提升效率,可遵從以下由科學家建議的十大黃金法則:

1. 優先保護現存森林

  • 保留森林的原本狀態總是最為可取。未受破壞的舊叢林較能吸收二氧化碳,亦較可抵抗火災、暴風雨及乾旱。邱園科學主管 Alexandre Antonelli 提醒:「只要有選擇,我們便會強調,必須先停止砍伐森林和保護餘下的叢林。」

2. 讓當地人成為植樹計劃的重心

  • 多個研究表明,讓本地社區參與植樹計劃是成功的關鍵,因為當地人通常是森林保育中的最大受益者。

3. 最大限度恢復生物多樣性以達到多重目標

  • 重新造林應有多個目標,包括抵禦氣候變化、改善環境保護,以及提供經濟和文化利益。

4. 選擇正確區域

  • 植樹應選在曾長滿樹但經歷退化的森林,而非草地及濕地等其他自然棲息地。

5. 盡量以天然森林再生

  • 讓樹木自然重新生長,比植樹的成本低,亦更有效率。

6. 選擇最能擴充生物多樣性的樹種

  • 選擇正確的樹種對植樹至關重要。科學家們建議混種多類本地發現的樹木,包括一些稀有樹種,以及有經濟重要性的種類,並避免可能具侵略性的樹木。

7. 確保樹木能適應氣候變化

  • 使用適合當地氣候及未來變化的樹木種子。

8. 未雨綢繆

  • 計劃如何取得種子或樹木,並與當地人合作。

9. 從實踐中學習

  • 結合科學與本地知識,最好在大型植樹前,先進行小規模試驗。

10. 使其成為收入來源

  • 植樹能否持續,取決於所有持份者的收入來源,包括最窮困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