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共430篇|

【Soul Monday】雄鷹孵石,孵到育兒

上月,美國密蘇里州雀鳥保護區 World Bird Sanctuary 出現令遊客擔憂的現象:31 歲的白頭海鵰 (Bald eagle)Murphy 在鳥舍中一動不動。為釋除疑慮,保護區張貼告示解釋:「Murphy 沒有受傷、生病或其他痛苦,牠在地上築了個窩,正小心翼翼地孵化一塊石頭。我們祝牠好運!」Murphy 對石頭無微不至,最終助牠成為孤雛養父的「最佳鷹選」。

禽流感蔓延,南極企鵝都無得避?

這次席捲全球的 H5 亞型毒株屬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嚴重程度前所未有,影響除了最明顯的雞蛋供應減少、價格上升,病毒亦已愈常在野生鳥類甚至其他物種上出現,包括與人類切身相關的哺乳動物。由於目前仍以鳥類最受威脅,有科學家開始擔心,遠在南極的企鵝一旦受禽流感侵襲,將造成可怕打擊。

品牌紛紛停用袋鼠皮,原來是好心做壞事?

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科學狗:那隻用下體擋蛙的雄蜂

有種日本黃蜂掏出下體來的時候,就不是講玩了,而是作為武器抵抗會捕獵黃蜂的蛙類。這樣神奇的研究,由神戶大學昆蟲多樣性生態學准教授,杉浦真治和研究生辻井美咲所撰寫,兩人在刊於「當代生物」的報告指出,在 2015 年才有日本學者發現的 Anterhynchium gibbifrons 雄性,會使用長在陰莖兩側的尖刺反擊捕獵者,突顯了昆蟲雄性生殖器,作為防禦武器的重要性,並為「理解雄性生殖器在動物中的生態作用,提供了新視角」。

由一百萬減至一萬:從酷熱中拯救南非企鵝

聖誕將至,又是天寒地凍的時候,英國遇上近年難得一見的暴風雪,香港也剛剛遇上冬季季候風,氣溫一度低見 8 度。不過南半球國家季節剛剛好相反,現在正值烈日當空的時份。在南非,生物學家也要過不一樣的聖誕,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追蹤他們如何想辦法從酷熱和氣候變化之中,拯救當地愈來愈稀有的企鵝。

【愛在左右】這種動物不太冷 兩棲爬蟲的治愈

阿俊自小喜愛動物,幼稚園時養了一隻巴西龜,從此人生就未再與兩棲爬蟲動物分離。去年阿俊確診患上淋巴癌,疫情下更加苦悶的治療過程中,兩棲寵物成為重要的陪伴者。大病間體會過生死,阿俊決定全職投入動物教育,希望增加社會對兩棲爬蟲動物的認識。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在歐請留意:海象出沒,保持距離

遇到「一條小抹香鯨,擱淺喺沙灘」,身為泳客可能想淋水拯救。不過如果在海灘的是一隻海象,靠近前請想清楚。歐洲各地時有發生海象靠岸事件,引起公眾關注甚至駐足圍觀。最近海象索爾(Thor)來到英國漢普郡海灘,有海洋慈善機構便要求公眾與之保持距離。

恐龍滅絕伏線:地位太穩定

恐龍約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如果牠們一直存在,相信仍會是地球霸主。人們普遍認為,遠古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終結恐龍時代的關鍵一撃,從此哺乳類動物踏上擴張之路。不過學界多年來都對恐龍消失前的狀況存有爭議,載於期刊「科學進展」的新研究指,正是恐龍變得強大,發展出穩定的生態系統,卻埋下無法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滅絕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