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不要 Google 某些關鍵字,當中包括容易引起密集恐懼的字眼。不過避得到網絡,也避不了現實:吃熱香餅時千萬不要反轉、家中花灑不要盯太久,甚至手機密集的鏡頭,都有可能引起密集恐懼。為何這些細孔聚集,會令一些人不舒服?
動物
|共430篇|
雙殼貝類,怎樣抵抗人類胃口而不滅絕?
人類食用貝類的證據,可以追溯到至少 16.4 萬年前。考古學界甚至認為吃貝類是定義現代人類的行為之一,而且讓智人得以適應生存環境,可能是人類走出非洲的關鍵食物。人類吃過數之不盡的貝類,捕撈技術亦愈來愈進步,但為甚麼超過 800 種雙殼綱動物仍能抵住血盆大口,不致滅絕?
中國送給北韓的熊貓,去了哪裡?
中國向其他國家贈送或出借熊貓,以表達善意或加強外交關係,做法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中共建政後亦在 1957 年派出熊貓遠赴蘇聯,到今天不論友國俄羅斯,抑或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國家如英、美、日,甚至台灣,都曾經從中國手上接收過熊貓。要數歷來收過最多熊貓的國家,則是北韓,然而當地的熊貓們如今正下落不明。
Ryan Fung:「無掩雞籠」歐洲合法化如何改變亞洲
要解決氣候問題,很多人會問到底如何平衡氣候和政經這個難題,但原來除了這個「雞與蛋」的難題,「雞籠」在部分人士眼中同樣值得關注,歐盟 2021 年就推動廢除籠養動物,直接或間接提升部分食材成本,開始引起資本市場關注。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3 —— 他鄉遇故知,四圈解鄉愁
在我成長的年代,香港有著大量麻雀,我不肯定是否當年打麻雀運動而導致有大量麻雀向南逃亡,但面對這樣的打壓,麻雀不單沒有滅絕,反而一直擴散。在我來到英國後,才發現香港品種的麻雀,原來一直有橫跨歐亞、飛到英倫島嶼,並扎根於此。
按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妨礙科學研究?
使用工具,曾經被視為人類獨有技能,後來接二連三有研究證明,有個別物種同樣懂得運用工具。這些研究看似挑戰人類中心主義,但演化生物學家 Marlene Zuk 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指出,如此以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只會曲解生物演化原理,長遠不利科學研究。
觀鯨學:外國有甚麼法例和指引?
進入本港西貢海域的布氏鯨已經死亡。儘管死因仍待解剖確認,但一些專家認為布氏鯨生前可能被駛來觀鯨的船隻撞擊,如設立禁船區或可避免其死亡。而最終,負責任的觀鯨行為,也是希望湊熱鬧的人需要思考的一環。
蘇格蘭大擱淺:為何救鯨這麼難?
半個月前,蘇格蘭西北部海岸則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大宗鯨擱淺事故,55 條領航鯨驚現海灘,大批義工前仆後繼,幫助牠們重返大海。究竟拯救過程為何如此艱鉅?這些鯨最後命運又如何?
獅滿為患,森林之王移到海邊生活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是現存亞洲獅的自然棲地,但近年愈來愈多從叢林轉移到海邊生活,保育人士指這個情況並不尋常。
「可愛研究」崛起:以可愛作為溝通模式的可能
可愛文化是一種全球現象,影響我們的衣著打扮、娛樂產業,甚至日常溝通模式(如 meme 和 emoji)。有學者認為,可愛文化是當今電子文化和消費文化主導的美學。然而,相關現象長久以來都被學府忽視,直到近年才有學者推動「可愛研究」(cute studies),希望以更有系統地拆解可愛現象。
可愛是怎樣煉成的 ——「嬰兒圖式」理論
面對頭大大,臉圓圓的小動物,人類總是無力招架,瞬間變成「貓奴」「狗奴」。究竟人們為何難以抵禦可愛的東西?或者更根本,這種可愛的感覺是怎樣煉成的?學界其實也有不少討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早在 1943 年便提出「嬰兒圖式」(baby schema)理論,解構可愛背後的機制。
【展覽】「歸一.尋找本源」:重新與大自然連結
被大自然包圍下會有怎樣的創作?亞黑基斯(ArBlackChris)擅長從大自然取材,他的創作一直以寫實的筆觸繪畫出動物、植物與大自然,而其作品從不局限於畫布上。這次他就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駐園藝術家」身份,於園內的藝舍展出不一樣的創作。
貓咪為何會揉捏?
貓有許多行為都令人莫名其妙,例如牠們為何會在主人的肚皮或大腿上像搓麵團般揉捏(knead)?坊間對此有不同解釋,但英國慈善機構「貓咪收容所」貓行為學家 Lauren Finka 博士近日向 BBC「科學焦點」雜誌表示 :「對此,科學界研究還不夠深入。」
【物種演化】自瀆也是適者生存的必要技能?
對衛道之士而言,自瀆是色情氾濫的縱慾結果,是無關生育的非自然行為,但其實自瀆在動物界相當常見,黑猩猩更會 DIY 性玩具以自我愉悅。最新英國科學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可通過自瀆提高生殖成功率,並有助避免性傳播感染(STI),背後存在進化論的依據。
在未來,或者打針就可以幫貓絕育
飼主通常會被建議為貓隻絕育,「捕捉、絕育、放回」也是控制流浪貓數量的手段。不過貓多獸醫少,哈佛大學生殖生物學家 David Pepin 和辛辛那提動物園動物研究主任 William Swanson 等人的研究團隊,便研發新穎且安全的基因治療避孕方法,控制寵物、野貓、社區貓等的數量。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大報復】殺人鯨來了!
近月在直布羅陀周圍,想要報復的殺人鯨 White Gladis 教會同伴攻擊遊艇的技巧,目前相關鯨群已襲擊 3 艘船,導致其中兩艘沉沒。研究人員認為,肇事雌性族長殺人鯨或因曾與船相撞,或被非法捕撈漁網困住時受到創傷,所以執意要報復。
澳洲保育:讓鴨嘴獸重回園區
鴨嘴獸是澳洲特有物種,50 年前,澳洲皇家國家公園曾有鴨嘴獸的目擊紀錄,之後其蹤跡一度消失。近年因極端氣候事件,鴨嘴獸的棲息地受到乾旱、火災影響,生存受到威脅,保育團體和當局合作將牠們重新引入澳洲皇家國家公園,以恢復生態系統平衡,確保生物多樣性。
瀕危卻交易旺盛,猩猩非法貿易是怎樣滋長的?
總有人想養特別一點的寵物,貓狗滿足不了他們,猩猩寶寶則可能是目標之一。不論來源如何。國家地理頻道報道,猩猩們的價格與十年前相比上漲兩倍,一隻黑猩猩可售 10 萬美元,倭黑猩猩 30 萬,大猩猩更高達 55 萬。甚至連一些國家的動物園,也會從非法渠道購入猩猩。
實驗室缺馬騮,正威脅到公共衛生災難
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