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下,新一波禽流感已蔓延至哺乳動物

A+A-
圖片來源:W. de Vries/Shutterstock

近年在哺乳動物中發現 H5N1 禽流感病毒株的病例增多。雖然 H5N1 從未曾出現人傳人案例,但專家警告,氣候變化令生態系統失控並刺激病毒傳播,將造成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危機。

最初的 H5N1 突變,在人類間死亡率為 50% 至 60%。最近一次 H5N1 病毒爆發乃於 2021 年底在美國開始,是自 1990 年代末在中國南部首次發現該病毒株以來,美國繼 2014 年後發生的第二次 H5N1 大流行。迄今最少 47 個州發現該病毒,導致逾 5,800 萬隻禽鳥被滅殺;專家更發現 H5N1 已在野生哺乳動物 —— 水貂中出現。

禽流感病毒會跟鳥類的受體細胞結合。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均有類似鳥類的受體,但它們通常深埋於肺部,需大量 H5N1 病毒才足以感染另一隻哺乳動物 —— 除非病毒演化成能與哺乳動物的上呼吸道細胞結合。去年底,西班牙一家養殖場共 5 萬隻水貂,在實驗室檢測中證實感染 H5N1 而被撲殺;上月發表的研究指出,該病毒已在哺乳動物之間傳播,而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呼吸道結構類似。另外,在海豹、海獅、海豚、灰熊、狐狸和雪貂身上出現的個別病例亦有所增加,大部分或因進食受感染的鳥類而感染。

過去數年,禽流感爆發的速度和規模均有上升趨勢,並已超出預測季節範圍;去年在意大利的仲夏,以及加拿大的隆冬均發現該病毒,專家暫時仍未能解釋它們為何能在極端溫度下生存。現時全球近 80 個國家出現類似情況。研究發現,持續的氣候變化,如氣溫升高和季節演變,促使鳥類大幅調整遷徙模式;海平面上升亦影響其築巢和產卵位置,令牠們有機會接觸到本來不曾互動的物種。比利時國家基金會的空間流行病學家 Marius Gilbert 表示,科學家已找出氣候變化與鳥類遷徙的關聯,但要確認氣候變化影響禽流感的傳播方式,將更為複雜和艱辛。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可能會重構現有的動物網絡,令病毒有機會感染新的宿主 —— 即所謂的「病毒溢出」,在廣泛的物種(不僅限於鳥類)之間提高互相感染的機會,還可能令更多疾病從動物傳染給人類。2019 年的 COVID 正是其中一個例子。

地方政府可實施野生動物疾病監測網絡,有助於野生病原體感染人類之前,及早被發現和作識別。當農場檢測到 H5N1 等疾病時,鄰近的公共衛生部門將可迅速為可能受感染人士進行檢測及隔離。美國等富裕國家可大量投資生產流感 mRNA 疫苗,一旦 H5N1 開始在人類中傳播,也能應付所需。現時美國庫存少量非 mRNA H5N1 疫苗,而提高產量需時數個月。「紐約時報」社會學家和評論作家 Zeynep Tufekci 最近亦撰文談及 H5N1:「我們擁有許多所需工具,包括疫苗,惟缺少立即行動的迫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