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林靖風「孤獨三部曲」最終章 ——「孤獨的優雅」

A+A-
牆上作品為廖紫婷 The Lighthouse,2016。 圖片來源:JPS Gallery。

孤獨,有人認為是一個狀態,又或是獨處時的心態。獨處時,你會感到寂寞,抑或「一個人原來都可以盡興」?生活在這煩囂之中,你可曾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

林靖風(Cyrus Lamprecht)策劃的「孤獨三部曲」,由年初的「孤獨之紗」,到上回的「孤獨之宮」,其三部曲近日於 JPS Gallery 迎來終章「孤獨的優雅」。策展人邀請了 12 位香港藝術家,如門小雷、李思汝、b.wing、鄺詠君、廖紫婷等,以建築物、風景、人像及抽象作品,描繪各自的心理狀態,引領觀賞者經歷一段從家中走到街上的日常行程。他表示:「透過每一個等待的空間,呈現一種只屬於獨處時的優雅…… 以其剖析孤獨與荒謬主義哲學於現今社會的影響。」

人類從來都是叛逆的,活著的意義或許就是為著反抗。孤獨在這世代是一個空間反思自己的情緒,釐清自己思想,而在孤獨的空間內,藝術是一種優雅的反抗。
——林靖風

公園的場景內置有一棵帶有希望的樹。 圖片來源:JPS Gallery。

重複的日常 優雅的反抗

鄺詠君作品 Kwong Wing Kwan How to build a perfect bomb-III。 圖片來源:JPS Gallery。

林靖風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他表示這次展覽,可說是來自讀書時研究孤獨及荒謬主義的一個構思,想像未來每個人都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管道,裡面有大廳、電梯大堂及公園。他闡釋:「荒謬主義提倡世界本身就是無意義,而我們有沒有機會在人生中找到意義,是在尋找的過程中找到,但前提是我們千萬不要相信人生本身有意義,或一定存在著一個結果。卡謬(Albert Camus,法國哲學家)承認孤獨及荒謬性是存在,及後才可看有沒有機會反抗出來。所以策展的方向是承認這個荒謬的空間,之後有沒有機會反抗出來。」

這次展廳可分為三部分,正是上述提及的家中客廳、電梯大堂及公園,由「室內」至「戶外」的環境。展廳環境較為昏暗,與場地外明亮的燈光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出一個私密的空間,或像是一個夜闌人靜的時刻。當我們徘徊於不同情景的房間,而在沒有他人的存在及只可跟自己對話時,我們可於這孤獨的空間內找到意義,或得到救贖嗎?他表示:「由客廳去電梯,再去公園,又或者在公園回家的過程,就好像在等待一個人的出現,或等待一個可以真正團聚的一刻,但(結果)有沒有?我們不需要去強求,只要踏出門口,就可以得到一個反思及反抗的過程。」也許最重要的,是尋找的過程,因為只要有踏出去的勇氣,才有機會看到光明;而藝術在這孤獨的場景中,便是一種優雅的反抗,以創造性的方式面對荒謬日常。

各種狀態的闡述

在策展人的佈局下,創造出具有主題或敘事性的展覽體驗,為這次群展帶來多一種解讀和意義。然而回到藝術作品本身,亦有各自的闡釋與故事。如在客廳中廖紫婷的作品 The Lighthouse 是其 2016 年的作品,畫中描繪的燈塔並沒有照射出光線引作導船隻方向,藝術家借此描繪當時剛畢業,對前景及藝術生涯感到迷茫的狀態;在旁的鄺詠君作品 How to Build a Perfect Bomb III 亦是她較早期的作品,她當年因得悉母親患癌的消息,同時令她回憶起親人離逝的畫面與情感,這些打擊猶如原子彈爆發的震撼;然而生老病死就如天空的景致,正是平凡又平常的事。因此,畫作即使是描繪藍天白風,卻是充滿洶湧的情感。

如果決定走出自己的房間,嘗試轉換環境、想與外界接觸,便可到達電梯大堂。這邊的畫作以抽象為主,陳海欣的 Mother is a Pilgrim 就置於電梯佈置內,在漆黑中散發出光芒。策展團隊以有趣的方式製造出一個自然的 Frame Light,配合畫中描繪媽媽牽著小朋友的手、穿過重重危機的景象,引領觀賞者前往新景地。

陳海欣作品 Mother is a Pilgrim,2023。藝術家亦一如既往的,作畫時並沒有完整的草稿,隨心而畫。

孤獨的優雅

  • 日期:即日至 2024 年 1 月 21 日
  • 時間: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星期一至六)、至下午 5 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 15 號置地廣塲中庭 2 樓 218 – 219 號舖(JPS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