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快樂何尋?——「賈凱.斯里布特:人人嚮往快樂」

A+A-
「臨時居所」(2014),帶有裝飾的制服、10 張自拍肖像照片及錄影。

「我們依賴甚麼來尋找快樂?我們又能獨自快樂嗎?」

這正是「賈凱.斯里布特:人人嚮往快樂」展覽中所提出關於快樂的部分疑問。

泰國曼谷藝術家賈凱.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擅長運用紡織品及刺繡創作,並以編織與縫合探討及表達自身對於社會、宗教及政治的觀察及反思。這次展覽不只是首次在泰國境外回顧斯里布特逾 20 年來的藝術實踐,策展人高橋瑞木更以引人深思的方式,邀請大家共同探索快樂的涵義。展品包括藝術家的掛牆織品、雕塑作品,以及於泰國和海外所展開的社區活動,展現出斯里布特對其祖國及全球所面臨的當代議題的關注,從而以藝術啟發思考與人心。

從尋找自己的語言開始

「斯里布特以紡織建立自己獨有的藝術語言,並積極地運用刺繡、拼布、絎縫等形式進行創作,對泰國社會中的權力濫用作出批判,並引起大眾關注被漠然置之的聲音。」策展人高橋瑞木於特展簡介如此表示,同時於展覽簡介中便道出藝術家的簡歷。

斯里布特自小在姨母的蠟染工作室內,被紡織品圍繞著成長,直至 1985 年,他 16 歲時移居到美國,其後於大學修讀紡織及藝術。回國以後,除了在大學教學以外,他選擇以紡織物料、刺繡等技術進行創作,以描繪他內心的願景。展覽以作品「無題」(2005)開始,沒任何圖像卻強調作品表面紋理的紡織創作,然後引領觀眾慢慢走進蘊涵各種色彩及意涵的作品。

「幸運物」(2008,左)及「願望與夢想」(2008,右)

甫進展廳內的首個主題為「物質與快樂」,開始探討令人感到快樂之源。策展人以藝術家的「願望與夢想」及「幸運物」作切入點,同時亦帶出泰國的宗教與文化。

以「幸運物」為引,懸掛著印有多個佛陀的掛布,前方的八個膠筒內載有不同的物品,然而出現的物品,卻是電蚊拍、啤酒、薯片等。泰國最重要的宗教信仰為佛教,藝術家亦是一名佛教徒。在其習俗中,佛教徒於寺廟內會獻上文具、藥物、洗漱用品等日常用品作為施捨,而他們認為施捨可讓施主及其家人在往生後得到幸福;但在作品中的卻是普遍被視為禁忌物的物品。現實生活的哪些物品,甚至哪些物質可讓大家感到快樂?這亦延伸至另一個思考 ——「死後要帶走甚麼」。藝術家以「臨時居所」把制服與獎章(身份、角色、榮譽)及把護身符、各種物件繫於制服上,再配以類似葬禮可見的肖像照片,帶出如果人體只是靈魂的「臨時居所」,那被賦予的尊重和榮譽於人死後又到哪去?

對世界的關懷

主題「狗的幸福在哪裡」中的布藝作品。

穿過「臨時居所」,來到「狗的幸福在哪裡」,突然來到一處遍白的創作,藝術家以素色的布,縫紉及手縫出不同動作的小狗公仔,藉此延伸至泰國的流浪狗生活情況及棄養的問題。斯里布特的創作不只於此,他更表達對性小眾、泰國南部地區因種族及宗教而引發的各種衝突、以及新冠疫情下引發的社會問題。

斯里布特除了用作品表達對世界的關懷及感受,他同時亦積極以藝術為社會帶來改變。2021 年,他開始一個名為「帕堯成衣」的刺繡項目,剛開始是為了向他的工作室助理於疫情下提供工作而不用因封城而失業,其後漸漸發展成為一個社企項目,讓帕堯府工匠以刺繡技術獲得臨時工作機會,改善經濟狀況及把部分售出的收益回饋於社會。

展覽除了以斯里布特的作品展現泰國紡織工藝豐富的傳統和歷史外,亦展示出藝術家如何以紡織及纖維藝術,創作出自己的語言,並嘗試以藝術帶來改變。此外,「快樂」的主題貫穿了整個展覽,在觀賞作品的同時,引領觀眾一同探討快樂的涵義;對筆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完整而有意思的展覽。

賈凱.斯里布特:人人嚮往快樂

  • 日期:即日至 2024 年 2 月 13 日
  • 時間: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逢週二休息)
  •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CHAT 六廠)